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张琳璞  王蛟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17):7221-7230
孤岛凸起北部地区沙三中-上亚段是重要的油气勘探开发层系,通过系统岩心观察和测井相分析,改变了以往研究区以孤岛凸起为物源发育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沉积的认识,认为沙三中-上亚段主要发育中-细砂岩、粉砂岩,同时测井曲线可见明显反旋回特征,表现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沉积特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道间、河口坝、席状砂沉积微相。应用三角洲前缘沉积模式,通过连井对比、古地貌恢复及地震均方根(root-mean-square, RMS)与振幅融合属性砂体刻画,明确了沙三中-上亚段4~1砂层组的砂体平面展布,绘制了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认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有利砂体呈朵叶状分布,由南东向北西延伸。研究结果为孤北地区油气精细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使砂体钻遇吻合率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2.
复合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油气的运移流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庄洼陷2套生油岩纵向上叠置,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成烃期次及油气运聚过程都存在差异,并伴有异常流体压力,这就构成了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基于油-源对比和同源油气藏空间分布规律,对叠合型超压生烃系统油气运移流向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断层活动的诱发下,超压驱动"沙三下源型"油主要发生纵向运移;但在超压带盖下"沙四上源型"油主要发生侧向运移,而纵向运移在超压系统发育区相对不活跃.超压系统的自组织行为对油气运移流向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导致"沙三下源型"和"沙四上源型"油气运移及分布规律差异较大.通过复合型超压生烃系统内不同成因的油气运移流向分析,可以进一步认识研究区油气运移和富集规律,进而"分源"挖掘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43.
渤南洼陷古近系深层异常压力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声波时差资料为基础,结合测井、地质、钻井及试油试采资料,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渤南洼陷古近系的地层压力,并综合分析地层压力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确定形成异常高压的主要原因为不均衡压实作用,烃源岩在埋藏过程中大量生烃进一步促进了异常高压的发育,另外,致密的盐膏层可有效保护异常高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渤南洼陷异常压力的2种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44.
近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委托东营市科学技术局组织专家对“牛庄洼陷沙二段隐蔽圈闭成因及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进行了鉴定。  相似文献   
45.
利用钻井、地化等资料,通过油气运移路径恢复、油源对比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三合村洼陷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期和馆上—明化镇期,北部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油气对三合村洼陷进行过两期充注,具有"泾渭分明"的运移路径和油气聚集特征。东营期,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油气沿Tr不整合面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再沿沙河街组沙三段骨架砂体横向运移,在沙三段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馆上—明化镇期,渤南洼陷沙三段烃源岩油气先沿断层纵向运至新近系馆陶组,再沿馆陶组骨架砂体横向运移至三合村洼陷,在馆陶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46.
渤南洼陷下第三系沙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湖泊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 ,对渤南洼陷沙三段层序地层和层序内体系域类型进行了识别和划分 ,并对层序地层的特征和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渤南洼陷沙三段储集层主要位于层序Ⅰ的中上部 ,并划分出 1个三级层序 ,3个准层序组 ,13个准层序。体系域类型包括湖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泊萎缩体系域。渤南洼陷下第三系沙三段浊积扇扇中辫状沟道和沉积叶状体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47.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图像分析、包裹体分析、碳氧同位素分析及物性测试等技术方法,结合埋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油气成藏史,对东营凹陷牛庄洼陷西南部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成岩作用与物性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整体以中低孔—低渗特低渗为特征,经历了弱碱性—酸性—碱性—弱酸性的成岩环境演化过程;成岩作用类型多样,主要胶结溶解作用序列为早期菱铁矿胶结/早期方解石胶结→长石溶蚀/石英加大/自生高岭石沉淀→铁方解石、铁白云石胶结/少量石英溶蚀→少量长石溶蚀/石英加大/黄铁矿胶结,压实作用存在于整个埋藏过程中;物性演化与油气成藏史的匹配关系表明,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常规储层与致密储层共存,其中致密储层分为"边致密边成藏型"和"先致密后成藏型"两种类型;常规储层主要位于中厚层砂岩的中部,对勘探最有利,其次为"边致密边成藏型"储层,主要存在于中厚层砂岩的顶部或底部,"先致密后成藏型"储层最不利,多为薄层砂岩。  相似文献   
48.
渤中凹陷古近纪受近南北向拉张应力影响,形成了近EW向和NW向为主的不同级别同沉积断裂,分别控制了凹陷和洼陷的结构形态。依据古近系不同层段的地层厚度变化,以同沉积断裂、凸起或长期发育的水下隆起为边界,可将渤中凹陷划分为东北洼陷、东南洼陷、西北洼陷和西南洼陷共计4个洼陷,构造陡坡带、沉降缓坡带、低隆起带在不同洼陷发育的程度和空间配置各不相同。井震结合的沉积相分析表明,古近纪各洼陷的毗邻凸起的陡坡带多发育短距离进积的扇三角洲,缓坡带多发育较长距离进积的辫状河三角洲,低隆起带往往以滨浅湖沉积为主。沙三段、东三段强烈断馅期和沙一段半咸水期是渤中凹陷烃源岩的主要发育期。经恢复烃源岩地球化学相关参数后,利用Petrol Mod软件,模拟计算各洼陷的生烃量和排烃量,结果显示:垂向上沙三段形成的资源量最大、其次为东三段和沙一二段;平面上东北洼陷资源量最为丰富,随后是西南洼陷、东南洼陷、西北洼陷。目前发现的油藏油气几乎均源于沙河街组,断层是油气运移到浅层的主要运移通道。在断层输导体系控制下,明确了不同洼陷的主要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49.
综合利用岩心资料、成像测井资料以及常规测井资料,明确了渤南洼陷裂缝的发育类型以及各类裂缝的成像测井响应,最终建立了有效裂缝的常规测井判识标准.研究表明:渤南洼陷主要发育构造张开缝、构造充填缝以及非构造缝.其中非构造缝以生烃超压缝为主,裂缝发育段,实测测井曲线具有高声波时差值、高中子孔隙度值、低密度值以及深浅双侧向电阻率幅度差的"两高一低一幅度差"特征,合成测井曲线具有"三高"的特点,即高声波时差变化率、高微球型聚焦电阻率变化率和高密度变化率.最后利用已有资料对裂缝判识标准进行反演验证,结果表明判识标准可靠.  相似文献   
50.
宋家洼陷是辽河盆地西部凸起上的一个 NE向小型断陷。通过岩芯研究 ,发现洼陷中上侏罗统属扇三角洲成因 ,而扇三角洲的前缘受高能湖浪作用发育典型的浪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的平原部分以分流河道和含植物根系和生物扰动构造的泛滥平原沉积为特征。河口坝相以含砾粗砂岩为代表 ;滨滩 -上滨面为含粉砂条带的粗砂岩 ,沙质前积斜坡为平行纹层状细砂和粉砂岩 ,这些条带和平行纹层属破波区和激浪带冲洗层理成因 ;泥质前积斜坡为夹粉砂的泥岩。当湖泊向盆地中退缩时 ,边缘扇三角洲可暴露于水面上 ,经历古土壤化过程 ,故对扇三角洲的定义 (“伸入静水体中的冲积扇”)不能机械地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