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8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邓小平制定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指导思想。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也为解决当今世界难题找到一个最佳办法。因此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对当今世界和平与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52.
香港问题的成功解决和香港过渡时期的平稳发展表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但香港回归前要坚持和贯彻好这一方针,而且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也要继续坚持和贯彻好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53.
中国特别行政区制度非常独特,既有别于国内其他地方自治制度,又不同于国外包括联邦制国家成员邦在内的地方政治制度,具有制度设置的特殊性、区域地位的复合性、制度运行的差异性、享有权力的超越性、制度价值的多样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54.
台湾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重大历史课题之一。从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和平解放台湾”到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略的诞生,这是一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此方略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实现了三大突破。即解决问题方式上,构建完整战略框架上和具体方案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55.
对毛泽东的"和平解放台湾”思想与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作同异比较,分析他们在台湾与祖国统一的必要性、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式、和平统一的具体构想及时间进程等问题上认识的异同,借以揭示他们在解决台湾问题的思想与实践上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56.
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之间有相似性,表现在:它们都是我党顺应时代潮流,不断调整自己政策而提出来的;都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进行的;都需要同出卖民族利益的可耻行径做坚决斗争,坚决捍卫民族利益。这种相似性给我们以下启示:应坚持合作,应求同存异,应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相似文献   
57.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在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和平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提出的战略构想。本文分析了“一国两制”存在的必然性、内容及其历史和国际意义。阐述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对和平共处思想的运用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的贡献以及对马克思丰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58.
有人认为,“一国两制”的提法中,“一国“是重心所在,因而“一国两制”的流行英又译法“onecountry,twosystems”是不妥当的,应双改为“twosystems,onecountry,或改为“onecountrywithtwosystems”。本又对这种观点提出异议,认为这种观点是忽视了提出“一国两制”的本意或出发.点的结果,并指出:“onecountry,twosystems”是“一国两制”的既形似又义合的英文译法。  相似文献   
59.
论国家统一观念的转变和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国家统一观念。中国人统一观的这种巨大变化是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的结果。其创新价值就在于调整实现国家统一的标准,把实现国家统一的成本和代价降至最低,追求的是各方利益的最大化。我们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精神。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中华民族是充满智慧的民族,我们完全有能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  相似文献   
60.
香港,弹丸之地,却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如皇冠上的明珠光耀全球;香港,誉满五洲,却也刻着中华民族百年的耻辱。香港的命运牵动了多少华夏子孙的心!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一直关注着香港的发展,为有一个繁荣的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做了大量的工作。周恩来生前去过三次香港,第一次是1924年9月,当他第一次踏上这块特殊的土地,看到繁华的街道,整齐的楼房,拥挤的人群,他感慨万千。他想到清政府的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势日微,无收回香港之力,从而激起了他的爱国忧国之情,坚定了他为中华崛起而斗争的决心。第二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