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2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聂建平  李燕 《科技信息》2012,(20):307-307
流传于腾冲佤族地区的清戏,是佤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戏曲形式,深入研究它的源起、发展及艺术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推动对腾冲佤族戏曲文化的保护、开发与传承。  相似文献   
72.
海城喇叭戏是一种曾经广泛流传于辽宁海城、大石桥一带的民间小戏,2005年被列为辽宁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喇叭戏直接起源于辽南地秧歌。清初至民国,作为高跷秧歌演出的一部分,喇叭戏在各大庙会中红极一时,1945年后随着海城牛庄港口地位的丧失而开始衰落。作为一种成熟的地方小戏,海城喇叭戏负载了众多历史文化因子,如善加保护和利用,在当代社会的民众娱乐生活中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3.
《故事新编》是鲁迅致力于文体创新的历史小说。他将神人和圣人还原为俗人。英雄被置于一个解构和建构的尴尬地位,历史被放逐。整个文本体现了反讽和戏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故事新编》成为80年代后期新历史小说的精神资源和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74.
这里探讨的是不为自己的丈夫所认识,甚至还被自己的丈夫当作陌生女子百般调戏的“尴尬妻子”角色。元杂剧《秋胡戏妻》与西方荒诞派戏剧《秃头歌女》均属这方面的典范作品。“夫妻不相识”同为剧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情节,均可归属于“悲喜剧”范畴。两剧在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中也许可以发现中西方在社会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相似文献   
75.
更正     
学报2012年第5期刊载彭建兵、王耀富《论摩教对布依戏的影响》的基金项目更正为兴义民族师范学2012年哲学社会科学类重点科研项目  相似文献   
76.
两家闲戏属板腔体结构,以怀庆府方言演唱,具有高亢、奔放、委婉、缠绵等特点,地方色彩浓厚,具有唱腔的即兴性、唱词的原生性、搬演的草根性及演剧的民俗性等艺术特征,同时亦具有文化研究、审美、教育及地域民众文化认同标志等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7.
阳戏的三个剧目《孟姜女》《庞氏女》《龙王女》,通常称作三女戏。其本事源于唐以前的古代史传文学,当时主要故事架构已初步搭建。宋金以后,故事情节又逐步繁丰。孟姜戏随着时代变迁,其演出宗旨亦不断发生变化。阳戏《孟姜女》戏截取其结良缘的喜庆气氛和团圆的结局。《庞氏女》戏主题一以贯之,突出孝道。《龙王女》源出唐传奇《柳毅传》,由于其落难辞婚等悲情主题,在阳戏坛上演出几率小。  相似文献   
78.
色釉综合装饰艺术是景德镇陶瓷绘画中的常青树,青花斗彩艺术则是景德镇陶瓷绘画中的一朵奇葩。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周明的山水系列陶瓷作品,欣赏其在色釉综合装饰的用釉方法和画面艺术效果,又通过他的婴戏图系列作品,欣赏他的青花斗彩艺术效果,从中发掘出道家安恬闲适的文化精神,表现了作者爱自然、爱生命、重人文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79.
任德昕 《科技资讯》2010,(7):245-245,247
中国历史上的散乐与百戏往往被认为是一个乐种,近期一些学者提出质疑,本文对上两种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并运用史料、考古、图像等多种手段,从出现时间,音乐地域差别、演出方式,涵盖内容等多方面进行考证,得出自己的意见:"百戏"是后汉以来由西域传入的,与散乐在性格上相似,但在内容与音乐上却不尽相同,到隋唐时期被逐渐同化了的两种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80.
莎士比亚和汤显祖是16、17世纪之交两个同时代戏剧大师。他们各自的经典代表作《哈姆雷特》与《牡丹亭》中都不约而同地含有鬼魂戏,并且鬼魂戏均是戏剧文本和表演中不可缺少的成分。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认为:鬼魂戏的出现具有共同的人类文化渊源也反映了两位大师不同的时代风貌及人文主义特色,而鬼魂戏在两部作品中对情节推动和戏剧表现也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其中的异同更显示了中西戏剧的沟通与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