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系统科学   4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8篇
理论与方法论   106篇
综合类   63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81.
从起因、机缘和途径三个方面对新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在美国的主要代表安德鲁.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的理论主题进行解读,起因是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之间于1970年代前后关于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争论,机缘是批判理论和社会建构论的融合,途径是技术编码的解构和重构。最后指出这一理论的实质在于重构现代社会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82.
文章分四个部分阐述了费恩伯格的技术批判理论中"技术编码"这一范畴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厘清了其理论来源,进而阐述了这一范畴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3.
本文在澄清“科学理论的认知结构”一语含义的基础上,讨论了哲人科学家眼中的科学理论的两种认知结构——经验归纳认知结构和假设演绎认知结构,着重论述了对后者中的基本假设的认知问题。  相似文献   
84.
“科学的文化研究”是西方元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研究和激进生态主义等多维视角出发,以认识论的建构主义和方法论的相对主义批判传统科学哲学的根本原则和本质要素。通过对“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哲学批判,可以发现,虽然它对传统科学哲学的批判走向了极端,但在一定程度上为科学文化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85.
法兰克福学派就大众文化提出了系统的批判理论 ,后继的大众文化研究产生了一些跟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相左的观点 ,本文通过对二者之间分歧之处的阐述与比较 ,肯定了后继者对接受过程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掘 ,但也指出其局限性 ,并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以经济基础、生产机制为依据的深刻分析予以肯定和赞扬  相似文献   
86.
以德治国作为一种治国方略 ,意义重大。以德治国并不是对法治的否定或者轻视 ,也不是走向人治 ,而是主张法治与德治并举 ,在批判地继承古代德治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 ,切实深入地在各领域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体罚学生是封建教育思想与病态心理的集中反映,这种现象在我国现代基础教育中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地方甚至到了令人目不忍睹的地步,应当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呼吁和疗救。  相似文献   
88.
朱光潜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论著《悲剧心理学》从审美经验和具体现象出发,以“心理距离”说为理论支点,立足于心理学和哲学,运用综合、批判和比较的方法,分别探讨了从康德一克罗齐到黑格尔、尼采的各派悲剧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89.
金庸后期作品的思想内涵与他前期和中期作品是很不相同的,他笔下的人物也从理念式的“前英雄”、人格神式的“英雄”,发展到了真正人意义上的“后英雄”。创作上发生的这种蜕变,与金庸此时的思想变化有关,这段时期,他对绝对理性以及传统儒家理性进行了反思与拷问,并试图通过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达到重光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革命与批判——1968年5月法国学生运动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8年5月法国学生运动是一场对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时期的法国的批叛运动。但在运动中学生却采取了罢课、占领、游行示威、街垒战等激烈的革命手段。政府对时局估计不足、重视不够.采取的对策不当以及舆论的刺激无疑起学生运动由批判向“革命”转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