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5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2篇 |
教育与普及 | 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3篇 |
综合类 | 17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1年 | 1篇 |
2018年 | 2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2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付以琼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3):48-50
本文试从司马迁《史记》选择历史人物的原则之奇,塑造人物手法之奇,历史人物入选体例之奇,突出人物性格的故事情节之奇,所塑造的人物之奇等几个方面论述司马迁塑造人物爱奇的审美取向及其爱奇的原因。 相似文献
42.
43.
44.
王炜民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4,17(6):49-54
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一部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通史巨著,较为全面地记录了我国汉代之前中华文明的主要成果,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近三千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并且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史学成果。 相似文献
45.
杨丁友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40-44
《项羽本纪》是《史记》一百三十篇中的最上乘之作,它代表了《史记》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本文从《项羽本纪》塑造项羽英雄形象的层面展开,分析、概括出司马迁在《史记》中运用叙述的三方面特色:据实而叙;详略有致;方法多变。 相似文献
46.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其中《太史公书》为其原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为其异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为其省称,《史记》自东汉桓帝起成为该书正名。关于《史记》一书的定名原因,历来学者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单名说”“子书说”“历史地位说”“图书命名原则说”。前两种观点不予采信,后两种观点分别论证了外部特殊历史背景及书名内在命名规律的重要作用,可信从。关于《史记》及其异称涵义,“史记”之名从通称统一为专名,其“古史官之记”的古意逐渐丧失,作为专名的《史记》特指司马迁之《太史公书》,同时凡是描述其作者、篇章结构、内容、主观评价等属性的修饰词共同构成了其书的书名涵义。异称中“太史公”题目所指应为“既尊其父,亦是自题”。 相似文献
47.
崔晓耘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7,20(5):33-36
司马迁笔下的李广形象,具有人格魅力、传奇色彩,《史记》还进一步揭示李广性格上的优缺点,以及不对侯的原因。这是司马迁在坚持“实录”的基础上注入主观感情所致。 相似文献
48.
杨丁友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5-10,50
重点论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的实录性叙事特点。论文从西汉末年至近代人们对《史记》实录性叙事特点的认识过程开始介绍,具体分析了《史记》叙事实录性特点的三个具体表现:“考而后信”;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简笔交代,不枝不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史记》篇章中在真实性上受到人们质疑、人们认为有违于叙事实录性的情节进行了分类,并依类展开解读,指出这些情节都没有违背叙事实录性的原则,叙事的内容和过程都是“文直,事核”的,也体现出叙事的实录性特点。 相似文献
49.
中国古代生活中的人和事,许多都冠上了寒字。例如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为什么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呢?《史记》中有这样一个典故:范睢,字叔,有才,很穷,投魏国中大夫须贾为门客。一次他随须贾出使齐国,回国后却受毒打几乎致死,被弃入厕所。 相似文献
50.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用新的帝号,称为始皇帝,并规定继者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这是《史记》所记载的。但据《说苑至公》的记载,起初秦始皇在考虑采用什么方式传王位这个问题时,曾经有过要用禅让制的想法: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禅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白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