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7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2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张大可教授和郑之洪同志的《二十世纪的(史记)研究与文献价值》一文,很有价值。全文共分三部分:一、二十世纪《史记》研究概说;二、二十世纪《支记》的文献研究;三、二十世纪《史记》研究的文献价值。我们将连续分三次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2.
马疏班密     
司马迁与班固史学比较研究自汉以后便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历代对《史记》、《汉书》比较以宋代史学家所评的马疏班密为学界普遍认可。本文关于史汉异同的讨论鉴于前人研究的总结,通过汇总方式呈现出史汉研究的新视野,对研究方法提出及时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3.
从引用形式上来分析,《史记》中的引用修辞灵活多样,丰富多彩,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内容。从文学方面来探讨,《史记》中的引用修辞,不仅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作品的故事性和抒情性,更使论据坚实有力,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4.
司马迁继《春秋》而纂史,成《太史公书》一百三十卷,凡五十余万言。这部被后世称为《史记》的煌煌巨著,是汉武帝以前中华学术文化之总汇。《史记》刻本产生于北宋淳化五年,与唐以前写本文字多有不同。《太平御览》是北宋太平兴国年间编写的一部类书,引用了大量唐以前文献,《史记》是其中之一,且尤为丰富。本文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1982年出版)为据,广参王念孙、王叔岷等诸家之说,考证了刻本《史记》文字的某些讹、误、衍、夺,为《史记》文本的整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5.
相较于表总括的范围副词,学界对限定性范围副词的研究较少。文章选取先秦时期较有代表性的《论语》、《左传》和《孟子》及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四部文献,对其限定性范围副词的使用情况进行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数量方面,这一时期限定性范围副词呈增长态势,但不稳定,更替频繁,有些只在专书中出现;单音词占优势,复音词也已出现。  相似文献   
106.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形象从先秦至两汉是不断变化的。在先秦有代表性的文献中,《左传》并没有提到勾践的"忍辱负重",《国语》反映了勾践能忍辱负重,但表现不够具体。经过《史记》和《吴越春秋》的描绘,越王勾践"忍辱负重"的形象更为鲜明,也更真实可感。勾践"忍辱负重"的形象变化与上述著作的成书有关。  相似文献   
107.
《史记》作为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塑造了一大批人物,为后世的史学和文学留下了光辉的典范,甚至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人的心态思维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司马迁塑造的成千上百的人物中,韩信是独特的一位。他为汉王朝的建立出了大力,他传奇性的一生在历史上放射出光芒,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韩信最后的结局又在历史上留下了谜团。对韩信功过的评价在历代不曾间断,现在更是得到文史专家的关注。本文通过对韩信传奇一生的大致讨论,分析其性格和心理轨迹,对一些定论做适当剖析,从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08.
司马迁作《史记》的意旨不是着意刻画一个凶狠、狭隘的女主形象,而是揭示了象吕雉这样的女性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以求达到鉴今的目的;同时指出司马迁对吕雉精神世界的审视有其自身与历史的局限性,探索了至高无上皇权背后一个女性,源于爱的表现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09.
《史记》列传中异时合传可以看作是做历史的纵向比较研究,是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一种方法。《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孙子吴起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屈原贾生列传》、《扁鹊仓公列传》六篇异时合传的传主之间,生活的年代相去甚远,将不同时代的人物合为一传,后人多有訾议,然而仔细分析合传的原因、价值与意义,就会发现司马迁著史眼光的独特,以及史公思想情感所系。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