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99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21篇 |
教育与普及 | 75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216篇 |
综合类 | 11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68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73篇 |
2011年 | 93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86篇 |
2008年 | 87篇 |
2007年 | 65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53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57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25篇 |
1998年 | 30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9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192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杨洪承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1):2-8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始终是一个历史的进程,是由几代学者为之奋斗努力而精心经营的学科和专业。这中间每个时代的学科领军人物和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与其共存的群体团队之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生命整体。20世纪80年代初,朱德发先生帮助著名文学史家田仲济(蓝海)先生修改《中国抗战文艺史》。在重修文学史过程中,从田仲济到朱德发,两代人秉承学术公器,尊重历史、严谨治学,真诚的宽容的平等交流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特定时代现代文学史著史过程的典型文本。本文重温抗战文艺史修订始末,细细品味其修订的内容,从而考察两代学者的学术承传过程,反顾与体察文学史编写历史经验,对当下现当代文学研究及学科建设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刘中顼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5,30(6):43-46,76
《牟氏庄园》真实地描写了地主阶级利用土地从经济上奴役农民的状况,比较客观地展示了封建正统文化的面貌.小说充分表现了向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并巧妙运用的艺术特点.《牟氏庄园》的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封建庄园经济的没落史. 相似文献
995.
安庆,曾一度以首创内军械所而开近代中国军事、机器工业之先河,但是并没有形成一股发展近代工业的强动势头,反而工业化进程极其滞缓。导致安庆工业化进程滞缓的原因有四:其一,从思想文化角度看,近代安庆缺乏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二,从地理环境角度看,地理位置优越的安庆只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眼中的战略角逐地,而并未被视为工业发展地;其三,从外部角度看,列强对近代安庆的侵略、渗透,也直接延缓了安庆工业化的进程;其四,从现代经济角度看,整个近代安庆工业发展缺少高效能政府的引导,并且工业资本原始积累极度匮乏。 相似文献
996.
关于中国古代计时器分类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古代计时器给出了一种分类系统,共分为日晷、漏刻、机械计时器、轮漏和木漏5大类. 相似文献
997.
张之洞为权倾一时的晚清重臣 ,当其七十大寿时 ,贺者如云。一时不能亲往者 ,也纷纷呈寄寿文 ,以表贺意。其中 ,以曾经师事张之洞 ,累官陕西、江宁布政史 ,护理两江总督的樊增祥所撰骈文最长 ,达二千余言 ,且由电报局分日拍发。如此长的寿文自然通篇“歌功颂德” ,细述张氏德政 ,获张激赏。其时“新学”方兴 ,各类新词不断由日本传入 ,张之洞虽提倡新学却喜欢旧文 ,因此对“日本新词”反感非常 ,力禁学界用“日本新词”。樊氏寿文亦将此叙入 ,极表赞佩 ,有句云 :“如有佳语 ,不含鸡舌而亦香 ;尽去新词 ,不食马肝为知味。”(《清稗类钞·文学… 相似文献
999.
张如元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2-15
《鹤阳谢氏家集》,系谢灵运在温州的一支后裔自宋代徙居鹤阳(今永嘉县鹤盛乡鹤阳村)以后至清初谢氏历代诗文集。这种把同宗诸世所撰诗文辑在一起的家集,大概在注重门阀地位的南朝时即已出现。《梁书·王简传》载其与诸儿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南应氏并采叶有文才,……然不过父子两三世可,非有七叶之中名德更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唐宋之后,此风更为盛行。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附:“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苏辙《奉使契丹·神水相寄子瞻兄})诗之三:“准将家集过幽都,逢见胡人问大苏。”而…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