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9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7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理论与方法论   23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41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在变,人对世界的认知也是在不断深化;对语言研究从规范、描写发展到解释认知语言学在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体验主义认识论。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理论阐述研究隐喻的理论基础,并解释隐喻与认知、隐喻与本义的关系,说明对隐喻的研究应注意解释的范围与意义,应从文化与思维入手,探讨语言的哲学实质,从而对语言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二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体现的概念流利的缺乏和多样性的缺乏分别由Danesi和文秋芳提出,对两者的解释都超出了语言范畴本身.本文基于概念隐喻和语法隐喻相关理论对这两种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当代隐喻理论的发展为这两种现象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而且多样性的缺乏是概念流利缺乏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对隐喻与科学模型之间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隐喻在建构科学模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当模型用于表示尚未认识的对象时,但并不是所有的模型都是隐喻性的,即便是隐喻性的模型也不一定能对研究对象加以准确、恰当的表示.  相似文献   
4.
格非注重历史在小说世界中的想象性实现,他的小说大都可以纳入先锋历史小说的范畴。格非在悲剧中反思历史,在虚构中呈现真实,在隐喻中超越现实,试图展示生命深处的人性本质。格非在历史中探求人性升华的可能,在苦难中寄寓精神救赎的希望,这种对历史和生命的终极关怀,启迪着我们去追寻遥远精神家园。格非先锋历史小说所体现的批判精神和诗性品质是文学在市场化年代应该坚守的立场。  相似文献   
5.
坚守着传统人生价值判断的方方,面对现代化功利性人生价值的冲击时,表现出狭隘的浮躁的愤懑,以至于《过程》的人物结局隐喻出英雄文化守城的失败,而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节目的播出,又昭示了英雄文化的再度崛起。  相似文献   
6.
复杂性研究与隐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喻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虽然科学家也经常使用,但却不太被公开认可,因此没有获得应有的方法论地位.然而,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者们却特别强调隐喻在复杂性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复杂性的概念刻画和理论描述中,隐喻都有着出色的表现.霍兰是运用隐喻方法的高手,在其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涌现理论中都充分运用了隐喻方法,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讨论语法隐喻与概念隐喻二者之间的关系。论文首先分别简单介绍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然后重点论述二者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作者得出结论,认为语法隐喻和概念隐喻在运作机制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8.
日常生活的文化变迁,反映着具体历史时空下人们的内心情感、心理状态和文化意识的改变.晚清上海夜花园的产生和流行,成为当时媒介文本里一个具有深刻文化隐喻功能的词语,反映了近代中国文化公共领域和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文化公共领域不相同的若干特征.旧式士大夫文人为主的文化文本,尽管发挥了文学作为公共领域的文化机制的中介作用,但是无法实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自我启蒙,所以不可能单独构成文化现代性话语.  相似文献   
9.
张肖  胡丽娟 《科技信息》2008,(1):269-269
一词多义是人类语言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理论对英语多义现象产生的的原因和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一个词的多个义项是从一个原型义项演变过来的,而各个义项是在认知的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而生成的。  相似文献   
10.
试析“手”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解释语言现象的框架,语法化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成为语言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语法化研究可以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进行。在阐述语法化的机制、现代汉语中的"手"的本义及引申的基础上,对"手"这一常见词项进行共时的语法化分析,发现通过隐喻和转喻,"手"的语法意义与最初的实在意义之间存在联系,实在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分布有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