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4篇
现状及发展   7篇
综合类   14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临界点理论中的山路引理,采用零边值问题解逼近的方法,证明了一类对称超二次二阶Hamiltonian系统非平凡偶同宿轨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振荡电位异常改变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多种眼科疾病进行视网膜振荡电位(Ops)的检测及分析,探讨了视网膜振荡电位在眼科多种疾病的诊断及评估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61例412只眼进行Ops检测,对Ops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糖尿病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及分支静脉阻塞、高度近视及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色素变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Ops总幅值改变。同时发现,老年性黄斑变性、老年性白内障、弱视、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及轻、中度近视者,则Ops总幅值无明显改变。结论视网膜Ops的检测是临床眼科诊断及评估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3.
用子波变换分析方法实时监测视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诱发电位的实时监测在临床中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利用多分辨率子波分析技术来实时监测视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为克服随机噪声的影响,我们引入相邻响应的相关系数来修正所检测得的潜伏期的偏移,并应用前一次响应的波峰位置来决定当前的搜寻范围。实验表明,本方法能实时监测视觉诱发电位的潜伏期。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利用小波分解和重构进行诱发脑电信号的有效提取方法.改变了小波变换的Mallat算法运算量较大,难于满足某些实时性较高的系统需求,采用提升小波变换进行诱发电位的提取,其运算量只有传统方法的一半左右,有助于提高系统的实时性.实验结果表明:用提升小波变换提取诱发脑电信号,能有效的改进实验曲线的信噪比、缩短信号的处理时间,将可以提高BCI系统的通信速率.  相似文献   
5.
连续时间Markov控制过程的平均代价最优鲁棒控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Markov性能势基础上 ,研究了一类转移速率不确定但受紧集约束的遍历连续时间Markov控制过程 (CTMCP)的鲁棒控制问题 .根据系统的遍历性 ,平均代价Poisson方程的解可被看作是性能势的一种定义 .在平均代价准则下 ,优化控制的目标是选择一个平稳策略使得系统在参数最坏取值下能获得最小无穷水平平均代价 ,据此论文给出了求解最优鲁棒控制策略的策略迭代 (PI)算法 ,并详细讨论了算法的收敛性 .  相似文献   
6.
Phase field model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variations of interatomic potentials of Ni 3 Al (L1 2 phase) and Ni 3 V (DO 22 phase)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and concentration. The long-range order (LRO) parameter related interatomic potentials equations formulated by Khachaturyan were utilized to establish the inversion equations for L1 2 and DO 22 phases, with which interatomic potentials could be calculated. The interatomic potentials of Ni-Al and Ni-V exhibited approximately linear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dividually, with enhanced Al concentration. Substituting the inverted interatomic potentials into the microscopic phase field equations led to three cases of precipitation sequence: the DO 22 phase preceded L1 2 phase precipitating at the interatomic potentials of Ni-V > Ni-Al; the vice cases; and two phases precipitated simultaneously at interatomic potentials of Ni-V and Ni-Al were equal.  相似文献   
7.
吕勇  刘亚平  罗跃嘉 《科学通报》2011,56(14):1112-1123
采用行为实验及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通过学习-测验范式考察面孔再认中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 (ⅰ) 女性面孔更容易被记住, 且女性很可能比男性更擅长记忆面孔. (ⅱ) 旧面孔诱发的N170 波幅更大, 表明该脑电成分可受到面孔熟悉度的调制. (ⅲ) 女性面孔诱发的N170 波幅更大, 而男性面孔引发的P2 波幅更大; 前者可能与女性面孔可变化的特征较多、需要更大的心理负载有关; 后者可能与男性面孔可变化的特征较少、再认难度较大, 从而需要更深的加工有关. (ⅳ) 新旧面孔诱发女性被试的P1 波幅存在差异, 但男性被试身上不存在此现象, 提示女性的脑活动可能比男性更早地受面孔的熟悉度所调制. 此外, 女性被试对于新旧面孔还表现出P2, N250 波幅的差异, 且女性被试新旧效应涉及的头皮范围比男性更广, 这些都为女性较好的面孔再认能力提供了电生理证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脑-计算机接口中通信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发现了靶刺激信号与非靶刺激信号的频谱在10Hz以下的低频段有较大的不同,采用Daubechies小波和Mallat算法对脑电信号进行多尺度分解,对高频分解系数简单置零、低频系数引入连续阈值函数进行滤波,使白噪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滤除,靶刺激信号更加突出,提高了后续模式分类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体温过低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快慢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体温过低对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快慢成分的影响。方法:计算机平均叠加技术颅表记录大鼠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快慢成分,体表物理降温法逐渐降低大鼠体温,传感探头式数字体温计监测大鼠直肠温度,体温每降低1℃测试1次BAEP快慢成分,观察波峰潜伏期(PL)、波峰间潜伏期(IPL)和波幅的变化。结果:随体温逐渐降低(36-25℃),BAEP快慢成分PL逐渐延长,快成分I-Ⅲ、Ⅱ-Ⅳ和I-Ⅳ IPL也逐渐延长,但两者波幅未随体温降低而发生规律性显著变化。结论:体温过低对大鼠BAEP的快慢成分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The current work investigated 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visual perceptual learning in grating orientation discrimination by recording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from human adults. Subjects were trained with a discrimination task of grating orientation in three consecutive training sessions within 2 h. While reaction times (RTs) were shortened gradually across training sessions, the N1 was decreased and the P2 was increased over the parietal and occipital areas. A broadly distributed P3 was increased along with more practices. In addition, the time course of learning reflected in the P2 and P3 amplitudes was in line with the changes of reaction times and exhibited a stable level during later training. The impli- cations of these results to the neural mechanisms subserving perceptual learning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