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1篇
现状及发展   8篇
综合类   3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ffects of serotonin (5-HT) on cerebral cortical neurons were examined by patch clamp techniques. 5-HT produced a variety of responses such as outward (19/73 patches/neurons), slow inward (15/73 patches/neurons), fast inward (8/73 patches/neurons), and mixed currents (initially fast inward deflection followed by an outward response: 2/73 patches/neurons), with a latency of 12 sec, 15 sec, 0 sec, and 0 sec respectively, at a holding potential of −60 mV in whole-cell patches. The fast inward currents were again evoked by a selective 5-HT3 receptor agonist, 1-(m-chlorophenyl)-biguanide hydrochloride (CPBG). In the cell-attached patch clamp configuration, 5-HT inside the patch pipette elicited single channel currents with slope conductances of 42 pS and 132 pS (4/42 patches/neurons). CPBG inside the patch pipette evoked inward single channel currents with a lower slope conductance of 41 pS (3/23 patches/neurons). In contrast, application of 5-HT or a 5-HT2 receptor agonist, α-methyl-5-hydroxytryptamine-maleate, outside the patch pipette induced outward single channel currents with a major slope conductance of 140 pS (8/30 patches/neurons) or 135 pS (6/20 patches/neurons),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outward and fast inward currents may be mediated respectively by the 5-HT2 receptor, which is coupled to a G-protein, and by the 5-HT3 receptor, which contains the non-selective cation channel, and that the mixed type may be caused by both the 5-HT2 and 5-HT3 receptors. Received 27 September 1996;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4 November 1996; accepted 7 November 1996  相似文献   
2.
腹毛目纤毛虫无性生殖周期中形态发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总结了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发生过程,指出了对纤毛虫形态发生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并认为对某些纤毛虫形态发生中老口围带的命运有重新作观察的必要.也对皮层先存结构毛基体,以及细胞核在纤毛原基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作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牛和人胫骨骨干密质骨的微细结构进行了研究.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到牛骨中存在着完全哈佛氏系统,丛状骨及哈佛氏系统与板层骨相间三种结构形式,得到牛和人胫骨密质骨中哈佛氏系统沿径向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一款用于视皮层视觉修复的基于FPGA的多通道视皮层刺激器。该刺激器由FPGA和外围电压/电流转换电路两部分组成。FPGA内部包括刺激脉冲发生器和多个多路选择器:刺激脉冲发生器产生各种形式的脉冲序列信号;多路选择器作为控制端实现对信号的选择,每一通道对应一个多路选择器,增加多路选择器即可实现通道的增加。FPGA输出的电压信号通过外围电压/电流转换电路,转换为电流信号后传入电极阵列。采用Altera公司Cyclone系列EP1C6型FPGA制作了四通道实验样机进行动物实验。采用猫作为实验对象,在猫的视皮层硬脑膜外左右两侧植入微电极,左侧接入刺激信号,右侧记录脑电,实验结果显示,视皮层能够响应来自对硬脑膜的电刺激,验证了所设计的刺激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应用微分干涉相差显微术和超微结构显微术显示,腹毛目纤毛虫伪红色双轴虫(Diaronella pseudorubra)细胞内含有大、小两种皮层色素颗粒,细胞质具有黏液泡类胞器.其中皮层色素颗粒以二分裂或出芽分裂增殖,其颗粒呈现不同的大小与颗粒分裂有关;黏液泡位于细胞质深部,成熟的黏液泡在发射前成波浪形,以"阿米巴"样运动到表膜,射出泡内物质.据结果认为,该纤毛虫的两种皮层色素颗粒可能有共同的起源.两者都与纤毛虫细胞颜色的遗传有关;黏液泡的形成和排出过程除对促进细胞内膜物质的流动和更新以及表膜的更新具有物质贡献外,可能对口区食物的摄取和促进食物泡的形成有作用.  相似文献   
6.
体外培养绵羊卵母细胞核质成熟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通过研究卵母细胞的核相及皮层颗粒的分布,探讨按照卵泡大小和卵丘细胞层多少分类后的不同绵羊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核质成熟情况,结果表明:(1)小卵泡卵经体外24h后的核质成熟率分别为45.9%和28.2%,远低于大(93.5%,66.7%)、中(85.1%,51.0%)两类卵泡卵,2)大卵泡卵在体外培养20h已完成核质成熟,较中等卵泡提前4h。3)gkphe 3nfc c h gcft pn  相似文献   
7.
金鱼卵皮层中有1~3排皮层小泡,后者有两类:一类是由电子致密物质组成的髓部,四周则为低电子致密物质所围;另一类是由多种电子致密物质组成,形态十分特殊。受精10~20s,动物半球就有少量的皮层小泡发生胞吐作用,在其排出物的外面覆有少量细胞质。受精30s后,位于动物半球的皮层小泡开始大量地进行胞吐,并渐向植物半球传递,整个胞吐过程历时约2min左右。受精3min,卵表面开始修复,在此过程中卵表面微绒毛的形态发生急剧变化。X-射线微分析测试表明随受精质膜表面钙元素量有一明显变化,本文就它与皮层反应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9.
采用透射电镜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阔口游仆虫(Euplotes eurystomus)的微管类细胞骨架包括纤毛器微管骨架和非纤毛器微管骨架.结果表明:细胞皮层纤毛器中除纤毛杆、纤毛基体微管外,其基体间连接纤维、基体托架、基体附属微管、纤毛器基部附属微管束以及围棘纤维篮等也是皮层纤毛器微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微管相互联系、聚...  相似文献   
10.
去氢表雄酮对抗NMDA神经毒性与抑制细胞内Ca2+升高有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去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是一种神经甾体物质,虽然已经发现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但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从胚胎小鼠(E15~16)大脑皮层分离神经元,离体培养10d,用MTT法检测DHEA对抗NMDA神经毒性的作用.用荧光染料Fluo-3处理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胞内Ca^2 浓度的变化,研究了DHEA神经保护作用与胞内Ca^2 浓度的相关性.结果发现:(1)NMDA的剂量、时间依赖方式降低神经元的活性,(2)DHEA预处理可以明显改善NMDA诱导的形态学变化,且剂量依赖性预防NMDA的毒性,(3)1mmol/L NMDA诱导细胞内游离Ca^2 荧光浓度的迅速升高,而DHEA可以阻断这种变化.以上数据表明,DHEA可以保护神经元,对抗NMDA的神经毒性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胞内Ca^2 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