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4篇
教育与普及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2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657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8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乡土情感与政治理念在《山雨》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张力。小说前半部分,乡土情感占优势,使作者能够充分调动丰富的乡土生活积累,作品显得浑厚沉实;后半部分,政治理念渐渐占了上风,作者驾驭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从而使小说出现了思想与艺术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2.
易中天教授在《品三国》中,把历史唯物主义具体化,提出了评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三项准则,即:“还原”、“比较”、“分析”。易教授在贯彻这三项原则时也难免有疏漏之处:一、把襄阳、赤壁之战说成曹刘之战不能成立;二、曹操一封信促成孙刘联盟的提法不妥;三、《白衣渡江》引用了《吕蒙传》上有两条错误的史料。  相似文献   
3.
作为历史人物的王昭君,她的形象不断出现在剧作家笔下,但她的文学形象,在不同作家如古代戏剧家和20世纪的郭沫若、曹禺的笔下,却是不尽相同的,而且还经历了一个明晰的转变过程。这一转变投射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和精神构成的变化,透露着创作主体个人及其所代表的群体对现实和未来的诉求与想象。  相似文献   
4.
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是一首有名的乡愁诗,从中我们不但可以读出融乡情、爱情、亲情、爱国情于一体的浓重的乡愁,而且站在现代社会浮躁、无根的精神世界,还可以读出“江南”、“表妹”、“母亲”等意象背后淡淡的家园意识,这是这首诗在现代广泛流传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鲁迅杂文的社会性历来为研究者所看重,但我以为真正能够体现鲁迅杂文的历史价值和美学意义的应该是其“个人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强烈的抒情色彩使鲁迅杂文成为诗与政论的结合,坦诚地抒写自我内心世界更带上鲜明的作家主体特征。  相似文献   
6.
韩愈的天人感应论属于我国古代天人感应论的第四种类型,他从“天入相乖”、“祸善福淫”的角度提出了天与入感应的独特方式。从当代环境伦理学视角看,韩愈的天人感应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道德关怀,与当代环境伦理学一样,具有强烈的反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倾向以及相似的基本原则和道德目标。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探讨韩愈的天人感应论,对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搞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8.
露骨的性描写和性心理活动的刻画是郁这夫和劳伦斯作品中突出的相同的艺术主题。然而,在他们表面相似 的性爱描写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彼此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的山水随笔,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立意的凝重美与模糊多蕴的审美效果,颇具品位的智性美,叙事美与探索式结构,独具风格的语言美,以及以上述特征为主体所形成的文体美。  相似文献   
10.
明朝前期吴与弼的兼采朱陆之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与弼以一位程朱学身份,主要关注的却是心学问题。在他的心学理论中,心既是一个认识主体,又是一个伦理本体。他既认为仁义礼智本具于心中,又认为心之外存在着天命,人有时只能“一听于天”。他的修养方法偏重于“反求于心”,也注意到读书、应接事物一类下达功夫。他在坚持程朱理气学说的同时,又大量吸收陆九渊的心学。他的学说“实能兼采朱陆之长”。他的学说,通过弟子陈献章、再传弟子湛若水影响了王守仁,成为王守仁心学的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