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综合类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翊钧 《科学通报》1992,37(1):60-60
1962年Christie就提出斜长石晶体的的间距可作为温度计使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图。由于和菱切面角都由晶胞值决定,汪训一将该温度计移植到斜长石肖钠双晶菱切面角(σ)上(菱切面角是菱形切面与(001)之间的夹角)。  相似文献   
2.
陈安蜀 《科学通报》1992,37(19):1785-1785
△131-131、斜长石成分与温度的关系图是Christie提出的。Smith根据新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另一个图。根据菱切面角(σ)与△131-131之间呈直线关系,张翊钧提出了菱切面角、斜长石成分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图。  相似文献   
3.
从高Sr/Y中酸性岩石中识别加厚下地壳熔体是利用其示踪地壳深部过程的重要前提之一.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研究表明加厚下地壳熔体应具有比普通花岗岩类更高Sr/Ca O,在Sr-Ca O图解上形成独特的高Sr演化趋势,可作为判别性指标之一.斜长石分离结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普遍存在,可显著改变熔体的Sr和Ca O含量,但是否会影响熔体的Sr/Ca O尚不明确.本文测定了大别造山带早白垩世埃达克质和普通花岗岩类中斜长石的成分,并通过交换分配系数对斜长石分离结晶如何影响熔体的Sr/Ca O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大量斜长石分离结晶也不会显著改变花岗质熔体的Sr/Ca O,Sr-Ca O相关趋势的斜率主要由其初始岩浆组成决定.熔体高Sr/Ca O指示源区贫斜长石.因而,高斜率的Sr-Ca O相关趋势可作为判断加厚下地壳熔体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4.
辽河盆地粗面斑岩成因及其构造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的粗面斑岩呈次火山相顺层侵入于早第三纪沙河街组地层中,全岩Rb_Sr等时线年龄为(41.5±2.2)Ma粗面斑岩呈斑状构造,斑晶为钾长石、歪长石和少量斜长石,基质主要为碱性长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粗面斑岩的SiO2含量变化于59.58(wt%)到61.22(wt%),(K2O+Na2O)介于10.40(wt%)到11.83(wt%)之间,富集高场强元素(如Nb、Th、Zr和Hf)和轻稀土元素,亏损Pb.除具明显的Eu负异常,粗面斑岩的稀土元素配分型式与伴生玄武岩的相似.以上特征表明,粗面斑岩是玄武岩浆直接分异演化的结果,地壳物质的混染作用不显著.此外,粗面斑岩亏损Sr、Eu、K和Rb,其K/Rb和Rb、Eu 和ΣREE分别呈线性相关,表明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对粗面质岩浆的演化起重要作用.我们认为这种粗面质岩石是玄武质岩浆在低压环境(≤1.0GPa)下经历大比例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而斜长石和钾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发生超低压(约100MPa)条件下,这与本区沙三期相对稳定的大陆裂谷拉张环境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矿石物质成分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谢通门县雄村铜(金)矿是新发现的超大型细脉浸染型铜(金)矿.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矿石学研究,表明矿石类型主要分为氧化矿石、次生硫化物矿石和细脉浸染状硫化物矿石三大类型.矿石主要为细脉浸染状.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其次是辉铜矿等.主要非金属矿物为石英,约占矿物总量的60%~70%;其次是红柱石、钾长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绢云母、绿帘石、石榴子石等.矿石主成矿元素以Cu为主,伴生有用组分为Au,Ag,Zn和Pb等.  相似文献   
6.
埃提哲尔花岗斑岩及其暗色微粒包体中的斜长石斑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俄罗斯境内高加索地区的埃提哲尔花岗岩体中广泛分布暗色微粒包体,花岗岩体由黑云母花岗斑岩及暗色微粒包体组成,这两种岩石均含有一种具斑点状结构枋的斜长石斑晶。在这类斜长石玉晶内部可分辨出两个成分变同,这两个界面把斜长石斑晶分割成3部分:具斑点状结构的核部;偏基性且富含细小矿物包裹体的内环带和具正环带结构的酸性外环。  相似文献   
7.
许多含油气盆地碎屑岩储层中都观察到明显的浊沸石胶结现象.岩石学研究显示斜长石通常是埋藏成岩过程中自生浊沸石最主要的物质来源.本文从热力学的角度探讨了斜长石发生水-岩反应形成浊沸石的可能性及形成条件.与以往不同的是,计算的反应物对象不再是理想的端元长石矿物,而是通过实验数据和Darken's二次理论(DQF)利用不同组分斜长石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斜长石向浊沸石的转变可以在成岩作用阶段发生,并且该反应趋势对温度的依赖性强,而对压力的依赖性弱.在埋藏成岩封闭环境中,温度越高,转变趋势越强烈.在开放环境存在额外的Na+条件下,浊沸石在低温条件下借助钙长石组分形成钠长石化的可能性更大.比较以不同比例的钙长石、钠长石组成的斜长石的蚀交反应后发现,富钙斜长石的稳定性低于富钠斜长石,并易造成选择性溶蚀.在与方解石竞争Ca2+的过程中,浊沸石能否形成主要取决于环境的温度、CO2分压、流体pH值以及流体中的离子类型和浓度.  相似文献   
8.
Identifying melts of thickened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from high Sr/Y rocks is very important to trace deep crustal processes. Recent studies on Dabie Early Cretaceous granitoids have revealed that melts derived from thickened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have higher Sr/CaO ratios and define a high Sr evolution trend compared with normal granitoids.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plagioclase can significantly change Sr and CaO contents of melts, but its role in controlling the Sr/CaO ratios of the melts is still unclear. This study gives a direct comparison of plagioclase compositions between normal granitoids and low-Mg adakitic rocks. On the basis of Sr-Ca exchange partition coefficient, discussions on effect of plagioclase crystallization on Sr/CaO ratios of melts show that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of abundant plagioclase can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Sr/CaO ratios of granitic melts, which are inherited from their individual initial melts. High Sr/CaO ratios indicate the absence of plagioclase in sources of granitic melts. Therefore, high Sr/CaO correlation can b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identify melts derived from thickened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相似文献   
9.
选出两种复盐,熔融温度高的高岭石和熔融温度低的含钾高的微斜长石.以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和量子化学从头算法为理论基础,结合PW 91算法和广义梯度近似(GGA),对煤灰中高岭石和微斜长石的反应活性进行计算,然后分析它们的最高能量占据轨道(HOMO)、最低空轨道(LUMO)、态密度和Milliken布局数.计算结果表明:高岭石轨道的能级差ΔE较大、化学活性低,高温脱水后生成莫来石,莫来石的结构比较稳定;高岭石脱水后易和电子接受体反应,不易和电子给予体反应,K~+作为电子接受体进入高岭石晶格变成微斜长石,煤灰熔融温度降低.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电子探针分析和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得出闽西南构造带出露于地表不同时期花岗岩的结晶压力分别为早侏罗世花岗岩431.3 MPa、晚侏罗世花岗岩187.2MPa、早白垩世花岗岩108.3 MPa,对应的花岗岩结晶深度分别为16 km,7 km,4 km;闽东构造带出露于地表的不同时期花岗岩结晶压力分别为晚侏罗世花岗岩186.8 MPa、早白垩世花岗岩89.5MPa,对应的花岗岩结晶深度分别为7 km,3 km.结果表明,闽东构造带与闽西南构造带侏罗纪以来的差异隆升作用不明显;同时得出研究区中晚侏罗世(175.6~ 145.5 Ma)的隆升剥露幅度约为9 km,对应的地壳隆升速率约为300 m/Ma;早白垩世(145.5~99.6 Ma)的隆升剥露幅度约为3~4 km,对应的地壳隆升速率约为65~87 m/Ma;晚白垩世以来(99.6 ~0Ma)的隆升剥露幅度约为3~4 km,对应的地壳隆升速率约为30 ~40 m/Ma,显示侏罗纪以来地壳隆升剥露幅度和隆升速率逐渐减小的规律,这对东南沿海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新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