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林洁  田峰 《科技资讯》2006,(15):115-116
中国,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提出到2000年将以实现小康水平为战略目标,住宅是小康水平的关键,也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全社会也已形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共识。衡量一个国家的居住水平,国际上采用综合性指标评价,也就是用多个指标来衡量。中国制定的小康居住目标有十三项指标。其中室内环境标准主要考虑室内光环境、热环境、声环境以及卫生环境。  相似文献   
2.
李芳德 《河南科技》2005,(10):12-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较为发达的几个省(市)率先达到小康水平,国民经济三步走的第二步“实现现代化”逐渐提上日程,提高城市化水平成为当务之急,对现有的集聚水平普遍不高的城镇进行合理的规划是各级城镇(市)有序发展的有力保证。当前,一些省市已经或正在进行新一轮的城镇体系规划,在这种形势下,进行规划理论研究是很有必要的,是防止规划建设无序化的保障。一、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及侧重点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包括下面两部分内容:(1)确定中心城镇、中心村、基层村。根据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剖析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入手,对2000年江西省奔小康的生态环境指标,及为实现这一指标应采取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乔家君  郭买红 《河南科学》2004,22(1):134-138
河南省是我国的一个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省小康水平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小康总体水平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河南省小康水平发展取得长足进展,本文采用综合评分和综合指数相结合的方法,评价了河南省各县小康水平,并对比分析了河南省小康水平的县际差异,揭示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提高河南省县级小康水平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5.
围绕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思想,着重对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与“小康”问题、我国人民现实生活中的小康水平、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方针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强调只要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科技》2005,(3B):15-18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全如下:从新世纪开始.我国人民生活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今后十年.将是我国居民食物结构迅速变化和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时期。加快食物发展.改善食物结构.提高全民营养水平.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指导我国食物与营养持续、协调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相似文献   
7.
《定西科技》2006,(2):7-7
陆浩在讲话中,全面安排部署了实施《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工作。他指出,要进一步提高对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以《规划纲要》指导科技事业发展。实现“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宏伟目标。要靠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靠科技进步的有力支撑。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中找出路、想办法;走我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之路。也必须依靠科技的发展和创新,从科技进步中求发展,在自主创新中快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统领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战略部署。明确了奋斗目标,是指导“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科技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要认真学习并组织实施好《规划纲要》,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建设创新型甘肃。  相似文献   
8.
边侠玲 《安徽科技》2004,(12):28-2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2003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大关,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我国国民经济每年保持7%的发展速度.然而与高速发展的经济相伴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却破坏了自然界存在的有机状态以及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使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