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清朝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其中对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描写尤其精彩,很多书籍认为范进的遭遇是悲剧,而笔者却认为它是喜剧.范进发疯是科举考试内容扭曲扼杀了范进的人格意识,生命活力,录取过程的混乱模糊和制度本身拖带出畸形社会心态诱使范进将毕生大部分精力投入科考,它是范进发疯的罪魁祸首,也是小说批判的对象.  相似文献   
2.
论王冕形象     
在《儒林外史》中,王冕是作者高标的儒家理想人格。作为小说臧否人物的人格标准,王冕这一形象的塑造与作者的创作思想密切相关,映现出人生价值失落、“圣”“王”失兼的吴敬梓矛盾、痛苦的精神面相。  相似文献   
3.
《漳州师院学报》2019,(3):54-60
《儒林外史》是对衰退了的传统中国社会一种广泛的完整的设想,吴敬梓将历史的构想与真实相融合而后鉴照洞明,最终完成小说的宏大叙事,其理想国的蓝图也由此得以展示。吴敬梓主张以礼为中心,重塑被八股腐蚀的士人精神,维持文运,由此培养并巩固宗法社会中士绅(乡绅)阶层的中坚力量,以改造礼崩乐坏的现实社会,实现如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吴敬梓的社会理想始终吸引无数有志于整顿与改革社会秩序的传统士人,在他的时代及其后始终不乏生命力与借鉴意义,吴敬梓无愧于思想家之称誉。  相似文献   
4.
受善恶果报观影响,我国古代小说多有劝善惩恶的教化功能,尤其在明清小说中更是如此。大多明清小说比较直露地宣扬善恶果报观,而《儒林外史》却表现得相对"冷静",甚至还有嘲讽的文笔。这反映了吴敬梓较为复杂的创作心理:一方面受当时社会盛行的民俗文化影响,不自觉地在文中体现着劝善惩恶的立场;另一方面又对当时的社会文化持批判态度,对善恶果报观也进行着一定程度的怀疑与嘲讽。  相似文献   
5.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文言长篇小说的高峰。鲁迅先生曾盛赞《儒林外史》:“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无一贬词,而情伪为毕露,足称讽刺之书。现就《范进中举》一文的讽刺艺术简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范进不可笑     
范进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是一个考了大半辈子的科举狂,一直考到头发白了,脊椎驼了,精气神儿也全部丧失尽了,才终于在一个很偶然的机遇之下,得中举人。这个蹉跎考  相似文献   
7.
《漳州师院学报》2017,(3):46-53
敬梓以泰伯为吴氏家族远祖,泰伯故事遂成为其建构家族成长史的原点与思想导源。《儒林外史》中,泰伯祠蕴含丰富的儒家思想,小说围绕泰伯祠祭祀建构其思想体系与结构形式。《儒林外史》抨击八股举业的同时,也从正面思考科举制度,主张以新的礼教秩序改造科举、成就人才;吴敬梓写出儒家经典在社会实践中的困惑以及其对于经典所规范的理想的坚守,小说启发后来者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层探索。  相似文献   
8.
吴敬梓以他独特的白描讽刺的笔法,描绘了封建盛世下知识分子说谎的种种可笑行径,其可谓“穷极文士情态”。透过这些谎言,是整个社会的浮夸、追逐名利的大环境,这个大环境的背后则是束缚日增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9.
《儒林外史》大体写定于1741年或1742年。谈凤梁先生所论《儒林外史》的成书时间与过程多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