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篇 |
免费 | 17篇 |
国内免费 | 22篇 |
专业分类
丛书文集 | 13篇 |
现状及发展 | 3篇 |
综合类 | 2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7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P204-PSO协同萃取钒(V)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P204和石油亚砜协同萃取钒(V)的萃合物组成,计算了协萃反应的协萃平衡常数,通过电子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探讨了协萃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在P204和PSO协萃体系中。P=0、P—0—H基团与VO(2, )键合。 相似文献
132.
为了弄清钒在珠光体组织转变中的作用和沉淀析出的规律,通过电化学萃取分析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研究了钒含量对PD3钢中碳化钒析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D3钢的铁素体和渗碳体中固溶钒的饱和溶解度分别为0.09%和0.23%左右;当钢中钒含量低于0.21%时,钒主要以固溶形式存在,只有极少量的碳化钒质点无序析出;当钢中钒含量增加,超过饱和溶解度后,多余的钒则主要以碳化钒的形式析出;当钢中钒含量高于0.21%,达到0.33%时,碳化钒将以无序状态和“相关沉淀”两种方式大量析出。 相似文献
133.
利用冠状液膜法回收硫酸工业废催化剂中的V2O5,探求了液膜法提取的最佳条件,实验研究了载体浓度、油水相比、pH值、迁移时间和反萃液的浓度对钒迁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载体浓度为5%,液膜环境为pH=3.0,迁移时间为5min,油水比为1:3,反萃液中氯化铵浓度为6mol/L时,钒的迁移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134.
二氧化钒(VO2)薄膜是目前微测辐射热计的首选材料,但其性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开展其改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VO2薄膜改性旨在通过材料组分和结构的调控获得更好的性能,以满足高性能微测辐射热计应用的要求。目前改善VO2薄膜热敏电阻特性的主要方法是采用离子掺杂和新的形态结构(纳米和非晶)。文章介绍了VO2的基本结构及其在微测辐射热计上的应用,综述了离子掺杂、纳米及非晶结构VO2薄膜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未来VO2薄膜改性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5.
利用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的初始显微组织结合冷轧和连续退火的方法达到了细化晶粒的目的,通过这种方式制备的双相钢中有63.8%的铁素体晶粒尺寸分布于0.5~1μm,有53%的马氏体晶粒尺寸分布于0.5~1μm.针对该现象研究了基于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初始显微组织含钒超细晶双相钢的晶粒细化机制.分析认为,细化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形变对显微组织的细化,包括为了得到铁素体+马氏体+贝氏体的初始显微组织而进行的热轧和冷轧;第二是冷轧态显微组织的再结晶和快速奥氏体化;第三是钒的析出物阻碍奥氏体的长大. 相似文献
136.
通过热模拟实验考察了在连续冷却条件下,不同的冷却速度对钒微合金化钢的形变诱导铁素体相变(DIFT)组织演变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大变形后的冷却速度越大,实验用钢的铁素体晶粒越细小;在相同的冷却速度下,钢中的钒含量越多,铁素体晶粒越细小.在较低的冷却速度下,钢中的钒含量越多,钒的碳氮化物析出越多;当冷却速度较大时,钒微合金化实验用钢中没有钒的碳氮化物析出. 相似文献
137.
研究了甲烷和发烟硫酸以V2O5为催化剂合成甲醇的反应动力学,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初始压力和催化剂用量对甲烷转化率和目的产物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有利于甲烷转化率的提高,但过高的温度会导致目的产物收率降低;甲烷转化率随着初始反应压力的增大而提高,而甲醇收率随压力的变化趋势则是先提高,后趋于平缓;随着V2O5用量的增加,甲烷转化率增大,但当V2O5的添加量超过0.014 mol时,V2O5用量对甲醇收率的影响变得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8.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9)
为优化钒电池电解液配比和设置合理的充放电制度,需弄清自由钒离子活度和离子对的解离常数及其热力学性质.研究了电导法测定在298.15 K时水溶液中VOSO4.3.53H2O(s)的电导率,利用Origin数据拟合求出极限摩尔电导;采用改进的Ostwald稀释定律和改进的Davies方程求解活度系数,进而求得溶液的真实离子强度;采用Fuoss方法求解硫酸氧钒离子对的解离常数.经过数据处理得到298.15 K时硫酸氧钒极限摩尔电导率Λ0为203.2520325 S.dm2.mol-1,硫酸氧钒离子对的解离常数Kd为0.001 961 62,为电池性能有关的热力学性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9.
本文基于在抗坏血酸存在下,钒对KBrO_3氧化甲基绿褪色的新指示反应,建立了一个测定痕量钒的催化光度新方法。方法检出限2.81×10~(10)g/ml。测定范围为0-16ng/25ml钒。用于人发、水样品中钒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0.
借5—Br—PADAP螯合物和反相液相色谱测定钒和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反相高压液相色谱法分离了钒(Ⅴ)和镍(Ⅱ)的5-Br-PADAP螯合物、于Zorbax CN柱上,用含10~(-2)mol/L KHSO_4-NaAc缓冲剂(pH 3.5)的70%甲醇-30%水(V/V)作流动相(0.7ml/min)可在18分钟内将此二螯合物分离并于550nm处检测。检测限为0.3 ng V(V)和2 ng Ni(Ⅱ),此方法已应用于合金钢和钒渣中钒的测定,以及水样中钒和镍的测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