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4篇 |
免费 | 7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7篇 |
丛书文集 | 1篇 |
教育与普及 | 1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篇 |
现状及发展 | 14篇 |
综合类 | 64篇 |
自然研究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21-626
以模式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为视角,介绍近年来在结瘤信号途径中筛选到的能够与已知关键调控蛋白相互作用的新蛋白,综述了相关新蛋白在共生结瘤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结瘤早期信号转导途径,为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关系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大豆(Glycine max)是一种重要的供给粮食和动物饲料的主要农作物。作为豆科植物的一员,大豆与一种被称之为根瘤菌的土壤细菌形成了复杂的共生关系,结果导致新的根器官--根瘤的形成。在这个吸引人的新器官中,被植物所囚禁的根瘤菌能把空气中的氮气转换为可利用的氮肥。在巴西,有助于增加种子收成的细菌菌株借助微生物学手段已经被分离出来。目前,现代遗传学、生物技术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基因组学使得分离根瘤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基因成为现实。 综合这些研究发现了诱导,并随后控制细胞分裂的一种新的分子机制。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已经在大豆中克隆到了根瘤菌结瘤因子信号的关键受体,以及一些在复杂的根-茎-根信号传递途径中的分子组分,这些组分涉及到肽类激素,受体激酶和小的信号代谢产物。上述发现表明提高大豆产量和抗逆性的大豆改良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3.
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慧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4,(1)
探讨了广西各民族文化共生态势 ,即相互影响、相互兼容、相互促进 ,在相互兼容中促进各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与此同时 ,还从民族历史、民族心理、民族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民族政策等方面揭示了民族文化共生态势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4.
用1对引物CYA106F及781R(a)从23种蓝细菌的DNA中扩增出一条600bp的16SrDNA-PCR片段,对该片段进行的限制性酶切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表明:可将其中21种自生或共生的丝状异型胞固氮蓝细菌的样品分为2个类群组,基本上对应于形态分类上的Anabaena及Nostoc属,但有1种被认为是Anabaena的蓝细菌以及作为对照的1种聚球藻(Synechococcus)蓝细菌样品被明显区分出来,并发现Anabaena属的蓝细菌也可同被子植物根乃拉草(Gunnera)形成共生固氮作用。 相似文献
75.
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具有林地、水域、芦苇地、林水混合区等多种生境,其丰富的植被与鸟类是校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因子.本研究通过样点法和样线法,统计到校内45种植物及42种鸟类,发现植物对鸟类具有取食果实、繁殖寄巢、停栖休息、遮挡隐蔽等功能,而鸟类对植物而言具有传播种子等作用,因此校园植物和鸟类存在多种共生关系,其中主要包括互利共生、偏性共生和无关共生等.调查结果还表明,多种生境中,林水混合生境具有更高的物种多样性.该研究发现的植物与鸟类的共生关系,为未来城市绿地服务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6.
77.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in the mycorrhizosphe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Garbay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 CMLS》1991,47(4):370-375
Summary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mycorrhizosphere (i.e. in the small volume of soil immediately surrounding a mycorrhizal root) actively interact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functioning of the mycorrhizal symbiosis. Examples of competitive and mutualistic interactions are given, and are discussed in the light of recent observations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significance of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in the mycorrhizosphere is considered from the standpoints of plant ecology and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78.
Animal cellulases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Previous dogma has maintained that cellulose, ingested by xylophagous or herbivorous animals, is digested by cellulolytic
symbiotes. The first evidence in conflict with this contention involved the demonstration of cellulolytic activities in symbiote-free
secreting organs (e.g., the salivary glands of termites) or defaunated guts. Following these demonstrations, possible endogenous
cellulase components were purified from several cellulose-digesting invertebrates, but this research did little to change
the general view concerning animal cellulose digestion. Thanks to recent developments in molecular biology, the existence
of cellulases of animal origin has been firmly established. To date, cellulase genes have been reported from arthropods (insects
and a crayfish) and nematod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 presence and nature of endogenous cellulases in higher
animals.
Received 19 December 2000; received after revision 5 March 2001; accepted 6 March 2001 相似文献
79.
张锦亮 《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2):46-49
宿主与肠道微生物区系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宿主与细菌间的互利共生.在人的消化系统中拥有成千上万的共生细菌,这些共生细菌对宿主肠道的营养加工、粘膜免疫耐受和一些其它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行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和无菌动物模型为研究宿主与共生细菌之间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肠道的共生细菌对人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从而发展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0.
随着科技创新的日益深入,科技创新活动中多元主体共生模式的演化路径研究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议题。以自动驾驶领域专利为例,基于共生理论,从纵向时间维度对我国自动驾驶领域多元主体的专利申请量进行分析,以揭示我国科技创新多元主体共生模式的演化路径。并结合价值共创理论,从多元主体相互合作等方面提出促进多元主体共生发展的优化策略,为完善科技创新领域多元主体协作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