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8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5篇
现状及发展   47篇
综合类   147篇
自然研究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遗传学是生物学发展最为迅速的一门学科,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不可忽视;经典遗传学理论是近代遗传学发展的基础,一定要讲透彻;遗传学教学要走出课堂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22.
中国西南地区分布有许多重要的珍稀濒危动物,对它们的保护举世瞩目,其中一些动物的分类进化地位还存在着争议。我们实验室多年来致力于这些物种的进化遗传和保护遗传学研究,旨在阐明这些物种的进化地位,确定野生或圈养群体的遗传结构,为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提供不可缺少的遗传学资料。  相似文献   
223.
紫外线照射微藻的遗传学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不同时间下紫外线照射塔胞藻(Pyramimonas sp.)后产生的遗传学效应.结果表明,随着紫外线照射时间的延长,藻细胞的生长繁殖能力下降,细胞内叶绿素、蛋白质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细胞体积变化不大,多糖含量高于对照样品.当按照原处理方式继续培养后,发现藻细胞逐渐对不良环境产生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24.
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遗传学实验教学研究中,通过精选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实验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改进考核方法,提高高校遗传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25.
抽样调查了安徽省滁州市348例(男212,女136)汉族的9项头面部遗传学指标(内眦褶、上眼睑皱褶、门齿类型、鼻梁类型、鼻孔形状、下颏类型、耳垂类型、额头发际、头发类型),分析了各指标间的关系,并与国内其他族群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仅有上眼睑皱褶、凸鼻梁和尖形发际出现率在性别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仅鼻孔形状-内眦褶一对性状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选取的17个族群中,安徽汉族的内眦褶、上眼睑皱褶和有耳垂的出现率居较低水平,窄鼻孔和尖形发际出现率居中等偏低水平,铲形门齿出现率居中等偏高水平,凸鼻梁、突型下颏和卷发出现率居较高水平;(4)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安徽汉族的头面部9项群体遗传指标具有南方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226.
概念图是显示概念之间意义联系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在遗传学教学中,选择性地使用概念图有助于教师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复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27.
为紧跟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遗传学实验教学改革步伐,文章基于喀什师范学院遗传学实验教学现状,从师资队伍建设、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课程考核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思路和措施,以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科学思考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28.
黑麦属于禾本科小麦族的黑麦属,含有一个染色体组R,体细胞染色体多为二倍体,2n=2x=14。文中介绍了黑麦的形态、分布及其优良特性;重点阐述了黑麦在细胞有丝分裂、细胞减数分裂、多倍体的诱导鉴定以及染色体分带和带型分析等遗传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并探讨了黑麦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利用价值和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9.
因“在已灭绝的古人类的基因组和人类演化方面的发现”,斯万特·帕博获得202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回顾了人类起源的长久之问、生物测序技术的突破发展和帕博团队的科研历程,明确了其源于兴趣、攻坚克难的古DNA领域探索之路和丰硕成果:首次实现了对已灭绝古人类尼安德特人的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未知古人类丹尼索瓦人,为人类的进化遗传学提供了新证据。帕博对人类进化遗传中基因流动探索的科研历程,展现了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理想的科研生态;他的科研成果和理念,实现了古基因组学跨越学科与时代的价值,也引起了人类未来将去往何方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30.
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杯果木属(Angophora)和伞房属(Corymbia)树种统称桉树,引入我国已有130余年的历史,是重要的工业用材林树种。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种子园建设和70年代后期的种源试验,一些技术显著促进了其进程,主要有:①早期的种子园技术促进了无性繁殖困难树种的有性扩繁;②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推动了优良无性系选育与应用;③20世纪90年代末分子标记技术开启了我国桉树分子育种研究的新纪元;④21世纪初转基因技术为品种创制提供了崭新的手段;⑤刚尝试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桉树育种策略和种质资源是其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已对一些树种制定了育种策略和育种计划,兼顾纯种内轮回选择和杂种无性系的选育,主要经济性状包括材积生长、木材密度、抗病虫和抗风等;累计已收集了近200个树种3 000余个家系的种质资源。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已取得显著进展,主要包括:①几个主要树种的轮回选择和世代改良,仅尾叶桉(E. urophylla)进入了第3个世代;②杂交育种的成效显著,培育了目前仍主栽的DH32-29和DH33-27等优良杂种无性系;③无性系育种结合无性繁殖技术(尤其是组织培养)的研发,极大地推动了无性系林业的发展;④开发了多种分子标记,包括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的标记,并基于分子标记利用连锁作图和关联分析的方法,在尾叶桉等6个树种中检测了与生长、材性和/或抗逆等性状相关的基因组位点;⑤已对逆境响应、激素和木材形成等相关的功能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一些功能基因显示了较好的育种应用潜力;⑥已优化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并尝试了基因组编辑的可行性。但是,我国桉树遗传育种研究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基因型×环境互作的复杂性和高质量基因组/泛基因组的缺乏,种质资源流失,新无性系缺乏,尚待从头克隆和鉴定具有育种价值的优异基因,基因组选择实用性有待探索,遗传转化率需进一步提高等。桉树遗传育种研究对促进我国林业生产的意义是显著的,将有望在高世代改良、种质资源的长期评价、杂种优势的机制与利用、基因组选择的有效应用和转基因与基因组编辑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