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84篇
  免费   263篇
  国内免费   580篇
系统科学   527篇
丛书文集   284篇
教育与普及   4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78篇
综合类   8281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35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232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390篇
  2010年   311篇
  2009年   416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593篇
  2006年   512篇
  2005年   533篇
  2004年   441篇
  2003年   401篇
  2002年   432篇
  2001年   366篇
  2000年   337篇
  1999年   317篇
  1998年   200篇
  1997年   241篇
  1996年   207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52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110篇
  1990年   101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90篇
  1987年   4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对T·P·Liu教授关于“变截面管中跨声速气流”一文的关键性引理给出一个清楚的证明,以使这篇有影响的开创性论文更加完美。  相似文献   
72.
本文提出原子外层空轨道相对稳定性可作为电子填充的粗略判据;给出由中性原子轨道能数据直接导出原子外层轨道相对最稳定顺序的图表及周期性规则;用以简明、清晰、合理地推引解释元素基组态和解释元素周期律。提出在中心势场模型基础上推引全部元素基组态的方法。  相似文献   
73.
基于程序性知识的评估,提出由项目自身的状态结构诱导多分知识结构的方法,以建立适用于问题解答的多分评估体系.首先,根据各项目的解答或操作步骤设定响应值集,通过项目状态转移函数定义项目状态空间;然后,用操作程序表示技能,由过程函数导出析取的技能映射;最后,讨论技能映射通过析取模型诱导的多分知识结构.结果表明:技能映射通过析取模型诱导的多分知识结构是多分知识空间.  相似文献   
74.
针对滑模控制中系统状态接近滑模面后存在的抖颤现象,提出一种基于固定时间扩张状态观测器(FTESO)的二阶滑模控制策略.首先,设计全驱动子系统及欠驱动子系统的控制结构中的二阶滑模控制器;然后,通过FTESO对内部的参数不确定及外部扰动进行观测,在一定时间上限内收敛到观测值,利用观测值对控制器进行补偿,从而减少甚至消除抖颤现象;最后,通过李亚普诺夫函数保证设计的四旋翼飞行器系统的闭环稳定性,并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提出的控制策略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5.
为了解决打磨过程中打磨控制系统存在扰动问题,设计了一种机器人力控末端执行器,并提出了一种机器人主动柔顺恒力打磨自抗扰模糊变阻抗控制方法.所提方法的内环控制采用模糊变阻抗控制器,外环控制采用自抗扰打磨控制器.采用Lyapunov稳定性理论证明了所提方法的跟踪误差收敛为零.通过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内环控制相同情况下,与外环控制为PID控制器相比,所提出的机器人主动柔顺恒力打磨自抗扰模糊变阻抗控制方法减小了打磨过程中的力跟踪误差和位置超调量,提高了机器人打磨力控制系统的控制效果和鲁棒性,实现机器人柔顺恒力控制.  相似文献   
76.
现代飞机舵面大多采用主动式余度作动系统。这种系统固有的力纷争现象,导致传统的基于原位载荷校准试验的飞机结构载荷测量方法,不再适用于现代飞机操纵舵面铰链力矩飞行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离位载荷校准试验和原位载荷验证试验的飞机舵面铰链力矩测量方法,建立了相应的载荷测量模型,分析确定了铰链力矩测量精准度的影响因素,给出了可能引起的系统误差的验证和修正方法,形成了主动式余度作动舵面铰链力矩飞行测量流程。通过多型飞机舵面铰链力矩测量试飞,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高了飞机舵面铰链力矩测量的精准度,为飞机舵面设计载荷验证与优化提供了可靠的实测载荷;得到了飞机舵面各作动机构的载荷分配,实现了飞机舵面作动系统力纷争的飞行监测,确保了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77.
在注意到含时滞的偏微分方程与含时滞常微分方程的差别的同时,指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其次,建立了两类含时滞的非均匀生态模型平衡态的稳定性判别的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78.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有源结构声辐射自适应控制系统的新算法,它直接利用传感器拾取的干扰信号和误差信号实时地建立系统模型和误差通道模型,通过解Diophantine方程得到自适应控制模型,仿真表明新算法较传统的Filte-XLMS等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79.
The pure phase of praseodymium orthovanadate (PrVO4) has been prepared by the citrate method. The active site of Pr-VO4 was studied by ESR, NO-TPD, O2-TPD and18O2-isotope exchange methods. The results of ESR and NO-TPD confirmed the presence of V4+ in the catalyst.18O2-isotope exchange was through a single exchange procedure. From the result of O2 + TPD and the kinetic study of18O2-isotope exchange, one can reach a conclusion that the V4+ species associated with oxygen vacancies are the site for O2 activation. The adsorbed O2 or O are the 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propane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相似文献   
80.
The relaxation of the highly vibrationally excited CO (v = 1–8) by CO2 is studied by timeresolve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emission spectroscopy (TR FTIR). 193 nm laser photolysis of the mixture of CHBr3 with O2 generates the highly vibrationally excited CO(v) molecules. TR FTIR records the intense infrared emission of CO(v→v-1). The vibrational populations of each level of CO(v) have been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spectral simulation.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time resolved populations and the differential method, 8 energy transfer rate constants of CO(v = 1–8) to CO2 molecules areobtained: (5.7±0.1), (5.9±0.1), (5.2±0.2), (3.4±0.2), (2.4±0.3), (2.2±0.4), (2.0±0.4) and (1.8±0.6) (1014 cm3 · molecule−1 · s−1), respectively. A two-channel energy transfer model can explain the feature of the quenching of CO(v) by CO2. For the lower vibrational states of CO, the vibrational energy transfers preferentially to the u3 mode of CO2 For the higher levels, the major quenching channel changes to the vibrational energy exchange between CO(v→v-1) and the u1 mode of C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