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35篇
教育与普及   2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66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31.
电絮凝-微滤去除饮用水中的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饮用水中的氟离子对人体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电絮凝-微滤组合工艺技术,去除饮用水中超量的氟离子,并探讨电流密度、极板间距、pH值对除氟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电絮凝-微滤组合技术除氟效果明显;水中氟离子浓度的对数值与反应时间呈线性关系。所研究的电絮凝反应器的最佳工作参数为:电流密度σ=15.8 A/m2,极板间距d=1.0 cm,pH值在5.7~7.0范围内。水中SO42-和PO43-离子的存在会影响除氟效率,而阳离子Fe3 、Mg2 、Ca2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除氟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732.
碘代消毒副产物(I-DBPs)是饮用水领域广泛关注的一类高毒性消毒副产物。综述了不同碘源下I-DBPs生成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水中I-DBPs的碘源主要包括碘离子、碘系消毒剂、碘化显影剂等有机碘及最新发现的碘酸盐,天然有机物存在下,不同碘源在消毒处理过程中均可生成IDBPs。研究I-DBPs的不同碘源生成机制对于这种"三致性"消毒副产物的碘源前体控制进而削减其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控制I-DBPs的产生,对水体中的不同碘存在形态存在应予以关注,同时急需研发相关控制技术(如化学预氧化、深度处理、消毒方法优化等)来削减碘源前体的转化。  相似文献   
733.
改性沸石对诺氟沙星的吸附行为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酸、碱、盐浸泡改性和高温焙烧改性等方法对天然斜发沸石进行改性,研究改性后的沸石对诺氟沙星的吸附特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定仪(BET)、X射线衍射仪(XRD)对沸石表征,HAMZ相比天然沸石的比表面积由6.55 m2/g增大到9.53 m2/g,细孔容积由4.75 mm3/g增大到11.49 mm3/g,孔道中原有半径较大的阳离子减少,吸附活性中心增加.盐酸改性沸石(HAMZ)对诺氟沙星的最大吸附量提高了41.0%.HAMZ对诺氟沙星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反应为吸热反应,可自发进行,反应向着熵增加的方向进行.吸附作用力表现为静电作用力、氢键作用、电子供体-受体作用和-作用.该研究为水中诺氟沙星的去除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34.
李芳  温雅娟 《山西科技》2014,(2):121-123
运用吹脱捕集/气相色谱-质谱法对23种挥发性有机物(VOC)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分离23种VOC,低、中、高浓度的加标回收率分别为85.3%~114%、85.6%~93.2%、80.4%~105%,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9%~8.5%、1.3%~7.3%、0.3%~6.1%,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有关要求;方法检出限为0.11μg/L~1.15μg/L,远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标准的限值。  相似文献   
735.
程娅莉 《甘肃科技纵横》2014,43(11):122-124
商洛市城区人民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地是二龙山水库,它起着防洪减灾、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水产养殖、水力发电及旅游等多种作用。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水土流失状况越来越严重,本文通过对水源地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分析,提出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36.
采用吹扫捕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漳州市多个不同种类饮用水中的三卤甲烷进行测定,结果显示100%水样均检出不同含量的三卤甲烷,浓度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主要成分为三氯甲烷.同时对产生三卤甲烷的原因和家用有效去除三卤甲烷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减轻其对人体的危害.  相似文献   
737.
试验针对混凝-沉淀-再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对水中有机物的强化去除效果和膜污染的控制效能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再絮凝-超滤组合工艺对有机物的单元去除率可达26%,远高于传统的超滤膜组合工艺;同时,该工艺对有机物的去除主要体现在对中性亲水性有机物和分子量分别大于10kDa和小于1kDa的有机物方面,与传统超滤膜工艺有较大区别.当采用硫酸铝作为再絮凝剂,其投加量达到6.0mg/L时,统一膜污染指数(UMFI)达到最小(0.061 3m2/L),表明再絮凝预处理工艺能够更为有效地控制超滤膜的污染.Zeta电位的测试结果表明:再絮凝过程可使沉后水中残余的胶体Zeta电位降至0,从而减轻了膜表面对污染物的吸附;而再絮凝过程中微小絮体的形成也使得沉后水中颗粒物粒径增大,防止了膜孔堵塞现象的发生并使得形成的滤饼层结构较为松散,从而取得良好的超滤膜污染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738.
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是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和水源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南京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现状基础上,从固定源、面源、环境监管、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对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梳理存在问题,进行风险防范研究,对饮用水源地环境风险防范建设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39.
 饮用水安全是全球当前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保障饮用水安全也是全球关注热点。受2014年兰州局部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启示,在对中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监测指标、监测频率和监测技术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国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存在着中国水质标准中规定监测指标尤其是有机污染物指标偏少、供水企业在检测费用压力较大、中国饮用水水质检测方法滞后于检测技术发展等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扩大饮用水污染物指标集的范围,科学减少监测成本,尽快建立全过程、全方位、高精度的供水水质安全的立体监测网络等针对性建议,可为中国饮用水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