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系统科学   6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20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01.
长江流域地貌类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02.
《安徽科技》2009,(10):F0002-F0002
9月24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芜湖市政府、袁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芜湖举行长江流域超级稻推广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袁隆平院士、省科技厅副厅长刘明平出席签约仪式,并为“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华东攻关基地”揭牌。  相似文献   
103.
日食是月球将太阳短时间遮住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当月球走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就有可能遮住太阳,部分遮住太阳叫日偏食,完全遮住太阳,叫日全食,对于科研和观赏来说,全食是日食全过程的精华部分,每次日全食只有地球上很小的范围可以看到,所以,对于地球上某个地点而言,日全食是几百年才能看到一次的,而且全食的时间往往很短,在一百次日全食中,全食超过6分钟的只有6次左右.  相似文献   
104.
人类自古以来就逐水而居,这是为了生存所做出的必然选择。 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今天,长江流域居住了超过全国1/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34%的GDP。长江提供了全国35%的水资源,48%的技术可开发水能资源和56%的内河通航里程。  相似文献   
105.
106.
“仰望”中的希望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7月22日,中国长江流域数以亿计的人将目光长久地投向天空,目睹了在广漠的天空中出现的那动人心魄的一幕--日全食,共同见证了这一时段的自然现象.此时,我们会记起两年前温家宝总理在和同济大学师生见面会上引用的古希腊"七贤"之一--泰勒斯的一段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相似文献   
107.
<正>随着建筑形式多样化的飞速发展、国家节能和温控热计量政策的逐步推行,大中型城市天然气等清洁燃料的使用份额越来越大,长江流域等传统非供暖地区的供暖也逐年增长,技术环境的变化对供暖技术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天然气的大量使  相似文献   
108.
论述了巫文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巨大影响,民间壁画在取材和表现手法上均有浓烈的巫文化气质;指出这种文化渗透具有深刻的文化艺术价值,影响并促进了现代壁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9.
宇宙成因核素10Be:估算长江流域侵蚀速率的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将宇宙成因核素10Be方法引入对长江流域地表侵蚀速率的研究.对长江流域东西子流域的对比发现,长江干流西部流域10Be含量普遍高于东部流域,这主要与长江上游高海拔导致的核素产生率高有关;西部流域主要支流10Be含量较低,反应了较高的侵蚀速率.通过金沙江、岷江-大渡河和沅江不同子流域的10Be含量与侵蚀速率关系模型,估算出岷江-大渡河流域平均侵蚀速率为300~500mm·ka-1,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沅江-湘江流域侵蚀速率为30~50 mm·ka-1.与水文数据推导的侵蚀速率相比而言,二者在数量级上基本一致,反映了宇宙成因核素10Be法在估算侵蚀速率方面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研究长江流域侵蚀与沉积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定量方法.  相似文献   
110.
长江流域地貌区划新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略地回顾和评价了长江流域地貌区划的研究历史,并在前人工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已的地貌区划原则与方案,描述了地貌大区与地貌区的基本特征,并将本方案与前人的方案作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