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2篇
综合类   176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根据基态原子对特征波长光的吸收,测定试样中待测元素含量的分析方法。它可测定70多种金属元素,通常对无机物和矿物资的金属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本文尝试运用间接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一些非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如维生素B1,茶叶中氨基酸与茶多酚含量。  相似文献   
62.
目的:建立凝胶剂中脂溶性茶多酚的含量测定方法,为制定脂溶性茶多酚凝胶剂质量控制标准提供依据。方法:以无水乙醇为提取溶剂,酒石酸亚铁为显色剂,采用比色法,在540 nm处测定含量。结果:脂溶性茶多酚在0~250 mg.(100 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1),平均回收率为102.80%,相对标准偏差为0.93%(n=9)。结论:本法简单、精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凝胶剂中脂溶性茶多酚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3.
茶多酚分析方法研究与最新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对茶多酚的各种分离方法、检测方法,在各领域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评述,着重介绍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儿茶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以及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在生活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64.
探讨茶多酚(TP)对长期高脂饮食小鼠结肠炎相关性结肠癌(CAC)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将5周龄BALB/c小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FD组、AOM/DSS组、HFD+AOM/DSS组和HFD+AOM/ DSS+TP组,采用三次循环腹腔注射氧化偶氮甲烷(AOM)以及饮用2%葡聚糖硫酸钠(DSS)建立CAC模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NF-α、IL-6、COX-2、 IL-4、IL-10、β-catenin和C-myc 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Western Blotting 检测β-catenin、P-GSK3β和GSK3β蛋白表达量;通过HE染色观察结直肠形态结构,免疫细胞浸润程度。结果表明:与HFD+AOM/DSS组相比茶多酚上调了TNF-α、IL-6、COX-2、β-catenin和C-myc的表达(P<0.05),下调了IL-4、IL-10的表达(P<0.05),促进了β-catenin的降解,显著降低AOM/DSS诱导CAC小鼠模型结直肠肿瘤的发生、抑制了结直肠缩短、维护了肠道屏障的完整。说明茶多酚能缓解炎症反应并抑制了Wnt信号系统的活化,对CAC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5.
为了研究绿茶多酚对自然衰老的C57BU6J小鼠学习记忆衰退的预防作用,将14月龄的C57BU6J小鼠60只随机分为老年对照组和绿茶多酚低、中、高剂量干预组。绿茶多酚掺入小鼠饮水中,剂量分别为0.025%、0.05%和0.1%(My),另设1月龄青年对照组。干预6个月后。运用Morris水迷宫、跳台实验检测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被动回避记忆能力。结果发现,在Morris水迷宫实验中.0.05%和0.1%剂量的绿茶多酚干预能够明显缩短老年小鼠定位航行实验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显著提高老年小鼠空间探索实验的目标象限持续时间和穿越平台区次数。达到青年对照组水平,并且能够明显提高跳台实验中老年小鼠的跳台记忆潜伏期。同时该两个剂量的绿茶多酚能够提高小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增加海马脑区突触后致密物-95(PSD95)和钙离子/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的蛋白表达。以上结果表明0.05%、0.1%剂量的绿茶多酚能够预防老年C57BU6J小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减退。其抗氧化作用和调节神经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为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6.
用HPLC法测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Uocatechin-3-gallate,EGGG)和咖啡因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总茶多酚含量,研究了几种天然材料对茶提取物中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吸附与分离特性.谷壳和丝瓜络对茶多酚的吸附率分别为65%和62%,稍低于最佳吸附大孔树脂DM130(73%)和最佳分离树脂聚酰胺树脂(81%)的吸附率;对咖啡因的吸附率分别为24%和18%,介于DM130(68%)和聚酰胺(15%)之间.红砖粉、矿石粉末和河沙对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吸附率都很低,分别为38%,29%,3%和24%,15%,15%.用1 BV水、20%乙醇、40%乙醇和3 BV 80%乙醇梯度洗脱,测定了它们对EGCG和咖啡因的柱层析分离效果.DM130不能将两者分离开,94%~96%的EGCG和咖啡因同时存在于40%和80%的乙醇相中.聚酰胺树脂能够很好地分离这两种成分,90%咖啡因在水和20%E,醇洗脱相中,而90%EGCG在80%乙醇相中.谷壳和丝瓜络对EGCG和咖啡因的分离效果介于DM130和聚酰胺之间.谷壳为吸附剂时,92%咖啡因在水,20%和40%乙醇相中,84%的EGCG在80%乙醇相中.丝瓜络吸附剂时,87%咖啡因在水,20%和40%乙醇相中,76%的EGCG在80%乙醇相中.调整和控制好洗脱条件和洗脱剂用量,可较好地分离EGCG和咖啡因.结果表明,谷壳和丝瓜络可用作EGCG和咖啡因的吸附分离材料,具有对环境和健康安全、廉价易得等特点.  相似文献   
67.
柳启沛 《科学世界》2009,(12):14-15
茶叶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应用历史,是传统的"药食同源"的天然饮品。长期以来,被认为有提神解渴、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防辐射甚至有助于防止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作用,这些作用与它含有的包括茶多酚在内的多种成分相关。  相似文献   
68.
以西藏林芝茶树老叶为材料,采用复合酶有机溶剂法提取茶叶中茶多酚.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响应曲面法进一步优化提工艺,得到最佳提取条件:纤维素酶用量6 mg,果胶酶用量8 mg,溶剂体积分数68%,料液质量浓度0.024 g/mL,提取温度56 ℃,提取时间129 min,pH=5.0,茶多酚提取率为15.61%.  相似文献   
69.
用大孔交联氯甲基化聚苯乙烯分别与己内酰胺和尿素发生功能基化反应,合成大孔交联聚(N-对乙烯基苄基己内酰胺)和大孔交联聚(N-对乙烯基苄基脲)2种树脂.通过静态吸附试验,测定了这2种酰胺基树脂对水溶液中茶多酚的吸附等温线,发现所有的吸附等温线都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结果表明:聚(N-对乙烯基苄基脲)对水溶液中茶多酚的吸附亲和性相对聚(N-对乙烯基苄基己内酰胺)更大.根据热力学函数关系计算等量吸附焓、Gibbs吸附自由能和吸附熵,表明2种酰胺基树脂对水溶液中茶多酚的吸附均为吸热、熵增的物理吸附过程;同时,聚(N-对乙烯基苄基脲)对水溶液中茶多酚的吸附相对聚(N-对乙烯基苄基己内酰胺)有更低的吸附自由能变,较高的吸附焓变和熵变.  相似文献   
70.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皮葡萄球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是痤疮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该实验从面部痤疮中分离出表皮葡萄球菌,观察绿茶汁对其是否具有抑制作用。抑菌圈实验比较绿茶汁对面部痤疮细菌(FA)、大肠杆菌、枯草杆菌以及金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实验结果显示,绿茶汁对FA和金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最为明显,抑菌圈最清楚。菌种鉴定结果,FA的主要菌为金色葡萄球菌。通过将不同浓度的绿茶汁与FA混合培养24 h,做平板计数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绿茶汁对FA的抑制效果随着绿茶汁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实验创新思路来源于生活,实验结果运用于生活,为广大因面部痤疮而烦恼的人们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