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系统科学   3篇
丛书文集   45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现状及发展   13篇
综合类   1134篇
自然研究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B/S结构下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系统分析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过程的复杂性,提出了一种基于Web和三层B/S模式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系统.该系统成功地解决了学校管理、教师制订培养方案和研究生选择课程三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讨论了B/S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设计了系统功能图,其中包括系统控制模块、学生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和教室管理模块.该系统的应用保证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安全性、稳定性和高效性.  相似文献   
62.
通过问卷调查的访谈,从七个方面调查了文山师专女大学生的现状,并针对女大学生贫困面大,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缺乏主动性等情况,提出了减轻经济压力,树立学习目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设性别教育课程以发掘女性潜能,全方位促进女大学生成才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63.
《一千零一夜》的主干故事定下了文本中女性话语的基调:重残下的美艳。山鲁亚尔的暴行和山鲁佐德的美德各为重残和美艳的象征。本文从女性话语角度分析中古阿拉伯妇女在政权、神权、夫权的重重摧残下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地位和理想愿望,分析文本中展现的女性在重压下绽放的鲜活和美艳。  相似文献   
64.
祥林嫂、子君、刘和珍是鲁迅笔下颇具代表的女性形象。这三位女性所处的时代、生活状况、斗争方式不同。笔者对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是逐步发展的,鲁迅的"女性观"是不断进步的。  相似文献   
65.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众多的女性形象丰富了文学的世界,但是受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格局的影响,大多数文学作品对于女性的描摹很简略,这和女性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相符的。《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虞姬仅在项羽兵败时才出现,所占笔墨极少,但却给后世的文人及艺术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本文试图从虞姬短暂的形象展示和《虞美人》词所展现的艺术世界来解读虞姬们的悲剧——其实也是“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66.
67.
新时期以来,女性作家们为了构建与男性中心话语抗衡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话语系统,采用了个人化写作。她们在对自身经历的讲述中,传统的家庭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方方对青少年成长中家庭环境的原生态描写到陈染、铁凝等人对传统父母亲形象的解构,表现出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关注。  相似文献   
68.
对序列寻访理论模型的假设、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利用该理论模型对当前大学生的失业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9.
唐代女性的"奇妆" 习尚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盛世,也是中国古代妇女化妆的鼎盛阶段,出现了“额黄“、“花钿“、“妆靥“、“斜红“、“胡妆“等今天看来极其特别的妆饰,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习尚影响的结果.在传统社会中,女性一直是审美客体,自身的审美需求长期被忽视,而唐代这种独特妆饰的出现,也是女性自身追求美的表现,可以说,是女性作为审美主体出现的标志.  相似文献   
70.
调研表明,近年来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在学科知识、计算机技术、教育理念等方面能较好适应中学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但在教学实践、研究、应变、创新能力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高校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课程教学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课程结构、模式,加强实践、创新性教学,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密切关注市场需求,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