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7篇
  免费   313篇
  国内免费   313篇
系统科学   142篇
丛书文集   184篇
教育与普及   27篇
理论与方法论   38篇
现状及发展   27篇
综合类   7933篇
自然研究   2篇
  2024年   52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207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243篇
  2019年   181篇
  2018年   169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11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483篇
  2013年   357篇
  2012年   518篇
  2011年   565篇
  2010年   389篇
  2009年   373篇
  2008年   425篇
  2007年   432篇
  2006年   355篇
  2005年   323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82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87篇
  2000年   153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120篇
  1996年   109篇
  1995年   93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Sediments of core YSJD-86GC (referred to as 86GC) collected from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were selected for environmental magnetic studies. Combined with the published chronological framework, sediment magnetic properties were revealed for the study area since the MIS3 stage. The rock magnetic results indicate that low-coercivity magnetite is the main magnetic mineral within the sediments. Also, a certain amounts of hematite are present. The King plot and Day plot, which reflect the magnetic particle size, show that fine-grained pseudo-sin- gle-domain phase magnetic particles dominate the magnetic minerals in the sediments. Comparison of magnetic parameters and geochemical indicators show that magnetic properties of core 86GC sediments reflect a terrigenous input. Simultaneously,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 ied sediment are influenced by the quantity of terrigenous sediment input, oxidation-reduc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ovenance area, and the transportation environment and distance. Sea level fluctuation caused by global climate change was the main factor for variation in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c minerals and magnetic particle size of thestudied core sediments. Thus, variation of sediment magnetic properties in the study area can be used as an indirect indicator of sea level fluctuation.  相似文献   
992.
在岩心观察基础上,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南泥湾超低渗油藏的物性和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块属于典型的低孔、超低渗油藏,储层以粒间溶孔和残余粒间孔为主,孔隙组合为粒间孔-溶孔和溶孔-粒间孔.孔隙直径小,面孔率低,分布不均匀,平均配位数小于1.5.喉道类型以片状和弯片状为主,多为细孔喉,孔隙间连通性差,存在比较多的无效孔隙.储层岩性细、压实程度高以及重结晶作用是造成孔隙度小,喉道狭窄,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灰质含量对渗透率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研究成果为开发措施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3.
王会云 《山西科技》2014,(1):146-147
通过对麻地沟矿可采煤层的煤类探讨,得出结论:该矿可采煤层是13号煤层,其浮煤干燥无灰基挥发分(Vdaf)38.15%~43.02%,平均为39.73%;黏结指数(GR·1)6.87~27.65,平均为14.67;胶质层厚度(Y值)0~8.08 mm,平均为4.13 mm。由上述各煤层分类的各项指标,确定该井田13号煤为长焰煤(CY42)。  相似文献   
994.
基于水轮机能量特性试验原理,研究设计了水轮机能量特性虚拟仿真试验系统,并采用LabVIEW开发工具加以实现。该系统能够以虚拟现实的形式展示水轮机能量特性试验系统的构成、相关传感器及其工作特性、试验过程以及水轮机能量特性曲线绘制等,具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性价比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995.
贵州册亨县尾若金矿产于北东向F_2断裂破碎带内,含金地层为三叠系许满组,矿化围岩为泥灰岩、泥质粉砂岩,围岩蚀变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黏土化、毒砂化、脱钙;矿体呈扁豆状、透镜状、脉状产出,矿化体(带)长200m,矿化带(体)水平厚度1.00m~5.20m,平均品位Au为0.50×10~(-6)~6.37×10~(-6)。  相似文献   
996.
垂直轴水轮机的启动特性是潮流能发电技术的关键问题之一.根据模型试验技术,测量潮流能自由变偏角水轮机转速和转矩在启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基于黏性CFD数值模拟方法,监测该水轮机水动力转矩、负载转矩、叶片偏角、叶片切向力等参数在启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上述运动参数与动力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该水轮机启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自由变偏角水轮机由于能够迅速调整叶片偏角,因此可以改善水轮机启动过程的总体水动力性能;转矩-速比特性决定该水轮机启动过程经历起步、加速和渐进稳定3个阶段;当发生超载或者受到波浪影响时,水轮机将从渐进稳定段进入不能稳定运行的加速段,继而发生快速停机现象.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定义Gabriel单子来刻画模范畴的商范畴与局部化范畴,证明了Gabriel单子诱导的像和余像是等价的;其像为模范畴的局部化范畴,该局部化范畴等价于Gabriel单子确定的Kleisli范畴;其余像为模范畴的商范畴,该商范畴等价于Eilengerg-Moore范畴。  相似文献   
998.
以海口市某砂与淤泥互层地基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通过对其施工期间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总结了该深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变形、周边地表沉降变形及水位变化等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支护结构变形主要发生在基坑开挖阶段,最大水平位移位于长边中心处;基坑开挖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于0~2 H处(H为基坑开挖深度),最大可延伸至距基坑边缘约为3 H处,产生最大沉降量位置约为支护结构后0.7~0.9 H处;基坑开挖引起的周边水位变化较小,10月份水位变化波动较大,11月后水位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999.
戴翠贤 《河南科学》2014,(4):605-610
利用三门峡市2007—2011年5年酸雨测量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加权平均法等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三门峡市大气降水酸碱度的变化特征及酸雨与降水量、风速、风向、云状、雾等气象条件的关系,并对酸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三门峡市降水的平均pH值为5.2;pH5.6的酸性降水出现比率为57.2%;采暖期的11月—3月pH值较低,平均为5.10,其中12月最低,只有4.39,达到了4.5≤pH5.6的弱酸性降水标准;非采暖期的4月—10月pH值较高,平均为5.21,其中6月份最高为6.13.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00.
高校电影教育随着社会时代发展及其人才培养需求越来越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形成电影专业、艺术专业的电影教育、素质教育的电影课程开设、多媒体教学的电影资源利用、课外活动的“电影热”现象的分层级和系统化格局,凸显电影教育教学及其课内外活动的特征与优势,推动高校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改革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