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2篇
  免费   334篇
  国内免费   318篇
系统科学   96篇
丛书文集   187篇
教育与普及   2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现状及发展   111篇
综合类   5258篇
自然研究   1篇
  2025年   2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87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297篇
  2010年   245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303篇
  2007年   424篇
  2006年   389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79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197篇
  2001年   196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69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4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0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基于"优质源岩控藏"理论和"储层甜点找油"思想,应用测、录井、试油、薄片等资料,系统总结松南中央坳陷区泉四段致密油的分布规律,剖析不同类型致密砂岩油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致密砂岩油藏集中分布在长岭凹陷内及其周边斜坡区,具有"满坳含油、宏观连片"的特征和"东富西贫、南富北贫"的差异性;青一段下段烃源岩残余有机碳含量(TOC)大于2.0%的优质源岩展布范围控制致密油藏分布格局;异常高压与源储断层的空间配置关系控制下部砂组含油性,剖面上油气下排深度最大为140 m;平面上超压大于10 MPa、与断层距离小于2 500 m的区域是Ⅱ~Ⅳ砂组的致密油藏富集区;优质储层物性"甜点"控制致密油富集程度及产量;坳陷型湖盆上生下储式致密砂岩油藏的形成主要存在凹陷区"源内直排倒灌"和斜坡区"源边反转断层遮挡"两种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992.
Internet用户借助无线传感网络(WSN)有效控制周围的物理世界已成为前沿热点问题.提出基于6LoWPAN技术的WSN接入(IPv4)Internet的方法,融合网络地址-协议转换技术,6LoWPAN网络边缘路由器集成了以太网路由,实现6LoWPAN与(IPv4)Internet之间的数据包转换.测试分析得出,本文方法改善了接收率和网络时延,并使两异构网之间在网络层面上实现了统一,促进网络的无缝融合;使异构网节点在业务层面上达到了直接的端到端交互,拓展业务的延伸.  相似文献   
993.
含吡啶环的1,3,4-(口恶)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回流条件下,以乙醇为溶剂,4-吡啶甲酰肼分别与4-硝基苯甲醛、4-氯苯甲醛、2-氯苯甲醛、2,4-二氯苯甲醛、3-硝基苯甲醛、4-甲氧基苯甲醛、呋喃甲醛和苯乙酮反应得到相应的中间体酰腙,再与乙酸酐环合,以良好的收率合成出含吡啶环的1,3,4-噁唑啉类化合物.通过元素分析、IR,^1HNMR和MS对其结构的表征,探讨了此类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  相似文献   
994.
针对非均相Fenton反应效率偏低及pH值适应范围窄的问题,设计以智能聚合物调节纳米铁氧化物表面性能.通过原位共沉淀法合成纳米四氧化三铁,并将其表面健合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与单体丙烯酸接枝共聚生成具有pH值响应性能的环境敏感聚合物来包覆氧化铁,形成复合纳米颗粒(PAA-co-CMCNa/Fe3O4),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pH值在3~7的宽范围内,该复合纳米材料均可在30,min内将210,mg/L的苯酚完全去除,催化降解苯酚的矿化率高达75%,并显示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使用性能,这是由于聚合物层在该范围内的选择性溶胀既有助于纳米磁性材料的分散稳定,又能改善界面传质,从而促进非均相催化反应.  相似文献   
995.
以PVA为分散介质,通过低温固相反应合成了组成结构均匀的单相超微Zn0.5Fe2.5O4颗粒,然后经成型、高温气氛控制反应烧结成功制备得到具有Zn0.5Fe2.5O4-(α-Fe2O3)双相微结构的多晶隧道结磁致电阻材料.利用DAT/TG、IR、XRD、SEM和VSM-4探针磁电阻测定等技术,就超微Zn0.5Fe2.5O4颗粒的合成和Zn0.5Fe2.5O4-(α-Fe2O3)多晶隧道结磁致电阻材料的微结构特征及其磁致电阻效应进行了初步测定和分析讨论.研究发现,不同溶液动力学条件下合成粉体的粒径明显不同,且在烧结过程中一定氧分压的存在有利于绝缘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固相法在不同温度下(700℃,750℃,800℃和850℃)合成了尖晶石型锰酸锂·应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等技术对材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合成样品的晶格常数均大于标准尖晶石型锰酸锂的晶格常数,颗粒细,粒径分布在0 2~0 4μm·循环伏安测试表明,锂离子脱嵌分两步进行;750℃下合成的样品循环伏安曲线对称性好,随着循环进行,电极表面形成钝化膜,并逐渐趋于稳定·交流阻抗测试表明,电极过程由一个参数控制转化为两个状态参数控制·  相似文献   
997.
以苯乙酮为原料,氯化亚砜-无水乙醇体系作催化剂,合成了1,3,5-三苯基苯.用二硫化碳-无水三氯化铝作催化剂,合成了1,3,5-三(4-乙酰基苯基)苯.在稀碱的催化下,1,3,5-三(4一乙酰基苯基)苯与苯甲醛反应,进一步合成了1,3,5-Z(4-(苯丙烯酰基)苯基)苯.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1H—NMR)对目标产物进行表征并得到了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8.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four-dimensional (4D) operators,which can be used to deal with sequential changes of topo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4D moving objects and we call them 4D development operators. In contrast to the existing operators,we can apply the operators to real applications on 4D moving objects. We also propose a new approach to define them. The approach is based on a dimension-separated method,which considers x-y coordinates and ( coordinates separately. In order to show the applicability of our operators,we show the algorithms for the proposed operators and development graph between 4D moving objects.  相似文献   
999.
建立了用神经递质多巴胺作电活性配体示差脉冲伏安法间接测定生物体液中的铝的方法 .多巴胺在玻碳电极上的氧化峰电流随铝浓度的增加而线性下降 .在最佳测定条件 (pH 7.0 ,2 .4× 1 0 -4 mol/L多巴胺 ,0 .0 8mol/LNH4Ac缓冲溶液 )下 ,铝的检测下限、相对标准偏差 (4× 1 0 -6mol/LAl(III) ,n =8)、线性范围分别为 1 .7× 1 0 -7mol/L、3 .4%、4 .0× 1 0 -7~ 42×1 0 -7mol/LAl(III) .对许多生物体液中可能存在的物质进行了干扰试验 .采用标准加入法将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如人全血、脑病患者的脑脊液、糖尿病患者的尿、肺癌患者的腹水、合成肾透析液及合成脑脊液等样品中铝测定 ,结果表明回收率在 95 %~1 0 8%之间 ,所测得的样品中铝含量与文献值和ICP法值吻合 .通过紫外光谱、拉曼光谱及 1 3 C核磁共振谱探讨了测定方法的原理 .加入铝后多巴胺氧化峰电流的下降原因是铝与多巴胺的邻羟基配位 ,从而使电活性的多巴胺浓度下降  相似文献   
1000.
采用商品化的LiMn2O4和石墨作为正负极材料制作锰酸锂电池,并利用XRD和SEM表征LiMn2O4原料的结构和形貌.研究不同正负极料量比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对各个料量比电池循环之后的正极进行XRD分析.研究结果表明:LiMn2O4容量随着正负极料量比的增大而增大,最高达到106 mA·h/g,而电池的循环性能随着正负极料量比的减小而改善,正负极料量比为2.35时,170次循环后电池容量保持率为87.3%,并且在循环过程中,电池循环性能随着循环的进行而改善;循环后的LiMn2O4晶胞发生收缩,LiMn2O4的结构稳定性提高,并且其晶胞收缩程度随着正负极料量比的减小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