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70篇
  免费   134篇
  国内免费   269篇
系统科学   381篇
丛书文集   186篇
教育与普及   104篇
理论与方法论   68篇
现状及发展   54篇
综合类   6156篇
自然研究   2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411篇
  2010年   363篇
  2009年   385篇
  2008年   391篇
  2007年   539篇
  2006年   534篇
  2005年   452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54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14篇
  1997年   111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5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251.
利用船舶避碰几何的数学方法,建立高速船碰撞危险范围数学模型,并对高速船的碰撞危险范围进行预测,得出高速船碰撞危险范围与船速比及dCPA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使船舶驾驶人员迅速了解与高速船舶可能发生碰撞的区域,提高判断碰撞危险的效率.  相似文献   
252.
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挑战和绿色贸易所带来的机遇,提出了从加强国际合作、为企业申请环境认证创造条件等几个方面发展绿色贸易的战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253.
清入关前在盛京地区设置旗地,并有所发展,包括“计丁授田”与旗地配置。顺治年时,“龙兴之地”的盛京地区农业歉收,清廷为恢复生产,采取了重新分配旗地,鼓励满族返回盛京,招汉人出关开垦等措施。招民开垦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反复几次,同时“旗民不交产”也几经变化。旗地的不断增加,管理办法的不断变化,尤其随着盛京各地分为旗屯、民屯,土地亦“分立界限”,有利于“各安生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盛京农业的丰收,不仅满足了本地民众生活需要,还将大量粮食支援了吉、黑、直、鲁等邻省,对稳定北方的社会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54.
为了研究多相移光纤光栅的光谱特性,探究其在光纤通信和光纤传感领域的应用,利用传输矩阵法,通过Matlab编程对多相移光纤光栅中等分相移光栅、相移级联光栅及混合相移光栅在不同相移个数、不同相移量大小、不同位置放置时的传输光谱特性进行了仿真和研究.结论表明:等分相移光栅可以通过增加相移个数来实现多波长的激光输出,相移量不同激光波长的输出也不同.相移级联光栅可用作带宽滤波器,通过增加相移光栅的级联数增加带宽.  相似文献   
255.
绿色住宅的推广和使用是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普遍信任视角,从居民内在心理因素与外在情境因素入手,系统构建城市居民绿色住宅支付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探求普遍信任的一阶及高阶调节效应及影响该效应发挥作用的边界条件.结果显示,对于内在心理因素,普遍信任对居民绿色住宅认知与支付意愿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但易受到居民损失规避心理的负向影响;普遍信任对居民环境关心与支付意愿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且易受到居民广告诉求(来源可靠性诉求和利已诉求)的正向影响;普遍信任对居民道德认同与支付意愿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且易受到居民高解释水平的正向影响.对于外在情境因素,普遍信任对社会风气/群体压力与支付意愿的关系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且权威认证标识有助于增加居民对绿色住宅的"初始信任",助推居民主动购买绿色住宅社会风气的形成.基于实证研究结论,在政府、开发商及居民个体层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56.
列车优化调度是一个大规模、复杂的、具有非线性离散变量和多约束的多目标数学优化问题.在优化过程中,考虑了特快旅客列车中途离开时间和整个运行时间等因素.首次将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optimization,PSO)技术引入列车优化调度,克服了传统优化方法易陷入局部最优和维数灾难等弊端.通过一个工程实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同时,与现存的列车优化调度方法相比,粒子群优化方法的搜索时间短而且优化结果更接近最优解.  相似文献   
257.
稀浆封层路面层间黏结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稀浆封层层间黏结性能进行评价,自行设计了以改进的剪切仪为基础的试验方法,能较好地模拟路面真实受力情况.试验结果说明,随着温度的升高,稀浆封层与沥青碎石下面层之间黏结强度在减小;不同的路面层间处理措施对黏结强度均有明显的影响;采用较大公称粒径的沥青混合料,或者对路面做凿毛处理均可以有效提高层间黏结强度.  相似文献   
258.
如何快速消除公交枢纽瓶颈的制约,是居民通勤的老大难问题.本文结合瓶颈模型与基于活动的方法来研究公交枢纽晚高峰居民通勤行为,以解决通勤者在其活动和出行之间的时间分配问题.以瓶颈模型为基础,考虑公交内部拥挤,将出行行为与活动相关联.通过引入公交内部拥挤成本,根据不同的效用函数选择出发时间,建立了动态出行均衡模型.并由此得出均衡条件下的相关性质,来解释晚高峰通勤者在瓶颈入口前排队的交通现象.研究发现,与传统瓶颈模型相比,基于活动瓶颈模型乘客动态更加丰富,出发时间选择更为复杂.算例结果表明,通勤者对公交车内部拥挤的敏感度越高,越会尽量地避开高峰出行.为了使净效用更大,通勤者会选择在工作地滞留较长时间,晚高峰时段推迟.  相似文献   
259.
This paper aims at closing a gap in recent Weyl research by investigating the role played by Leibniz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of Weyl's notion of theoretical (symbolic) construction. For Weyl, just as for Leibniz, mathematics was not simply an accompanying tool when doing physics—for him it meant the ability to engage in well-guided speculations about a general framework of reality and experience.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some of the background of Weyl's notion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and then discusses particular Leibnizian inheritances in Weyl's ‘Philosophie der Mathematik und Naturwissenschaft’, such as the general appreciation of the principles of sufficient reason and of continuity. Afterward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ree themes: first, Leibniz's primary quality phenomenalism, which according to Weyl marked the decisive step in realizing that physical qualities are never apprehended directly; second, the conceptual relation between continuity and freedom; and third, Leibniz's notion of ‘expression’, which allows for a certain type of (surrogative) reasoning by structural analogy and which gave rise to Weyl's optimism regarding the scope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26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justification for the hypothesis of extended cognition (HEC). HEC claims that human cognitive processes can, and often do, extend outside our head to include objects in the environment. HEC has been justified by inference to the best explanation (IBE). Both advocates and critics of HEC claim that we can infer the truth value of HEC based on whether HEC makes a positive or negative explanatory contribution to cognitive science. I argue that IBE cannot play this epistemic role. A serious rival to HEC exists with a differing truth value, and this invalidates IBEs for both the truth and the falsity of HEC. Explanatory value to cognitive science is not a guide to the truth value of HE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