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2篇
理论与方法论   1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5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小说《抵达之谜》在意蕴上深沉丰富,但其连类生发的象征隐喻空间更呈现出无穷发散的格局。这源于它以基里科的一幅同名画作为"抵达"意义的支撑点,小说各卷以及整体写作模式上都呈现出多层次的循环象征隐喻,为作品开拓出巨大的象征隐喻空间,使作品的深层意蕴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和拓展,奠定了其内涵可无穷阐发的哲理性底蕴,因而该作品也成为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力作。  相似文献   
22.
村上春树的作品立意独特,感情真挚,却意喻飘渺、晦涩难懂,让读者亦爱亦恨,其主要原因在于文章中大量使用的隐喻。隐喻虽耐人寻味,但是深邃的隐喻也造成了读者阅读时的困扰,因此能否读懂村上的隐喻是理解村上文学的关键。本文以《寻羊冒险记》为中心,试寻找村上春树的隐喻及其隐喻的内涵。  相似文献   
23.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认知手段。隐喻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主体、喻体和喻义。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常见的几种翻泽策略,即直译或意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4.
马瑞 《科技信息》2009,(19):110-110
《最蓝的眼睛》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处女作。本文主要从引言、叙述方式和隐喻三个方面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点,说明它如今成为美国女性文学的经典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5.
26.
从语音隐喻的角度,对汉文化中存在的一些民间风俗习惯进行分析,以给读者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这些风俗习惯,并加深读者对汉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27.
彭艳 《科技信息》2009,(29):I0253-I0253,I0284
In light of the new concept of metaphor as a way of thinking things and the fact of translation as the site of metaphors, the paper attempts to offer people a picture of how translation has been looked at over the years.  相似文献   
28.
谢丹丹 《科技信息》2010,(33):225-225,253
研究习语中的隐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主要探讨习语中的隐喻概念,研究其本质,发展阶段,隐喻认知法,并通过对翻译中问题及翻译方法的分析来提高我们对英语习语的认知能力,鉴赏能力,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9.
杨荣 《科技信息》2008,(22):268-269
“以人喻人”即通过词义扩大将指人的专有名词或普通名词来表示与这些人的特点相似的现象。它是英语比喻修辞格中暗喻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使作者的描写或叙述充满知识性、文化性和趣味性,并富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30.
传统的隐喻观容易使读者掉进审美惯性所布下的阐释陷阱。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认知,隐喻观则能避开陷阱,深入读者的认知机制,探求诗歌的主题意义,并从心理的角度揭示陌生化美学的张力本质。始发域INVENTION到目标域FAITH的非对称、选择性的映射使《信仰》的主题意义和陌生化张力得以彰显。映射前后两个目标域之间的比较和映衬不仅产生文本的层次感,还带来反讽的效果。张力与其说是一种语言力量的表征,不如说是一种读者心理态势的体现,本质上是我们日常经验与陌生化经验之间的对比、冲击而造成的心理感觉,最大程度地体现在读者审美期待被消解前后的心理效果的对比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