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3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21篇
系统科学   204篇
丛书文集   105篇
教育与普及   108篇
理论与方法论   465篇
现状及发展   152篇
综合类   3088篇
自然研究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213篇
  2011年   274篇
  2010年   228篇
  2009年   209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327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302篇
  2004年   243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1.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maps of the moon produced in the mid-seventeenth century by Jesuit Giambattista Riccioli (1598-1671) and Johannes Hevelius (1611-1687), whose cartographic projects competed for widespread acceptance. Although Hevelius’s Selenographia (1647) was applauded for its many detailed, self-engraved pictures of the moon, his cartography and proposed nomenclature were supplanted by Riccioli’s as offered in Almagestum novum (1651), in spite of the latter’s simplistic pictures and promotion of geocentric cosmology. Exploring this paradox through pictorial analysis, three types of images common to both Selenographia and Almagestum novum are compared, employing an analytical tool developed by Svetlana Alpers in The art of describing (1983). A focus on this debate exposes the tensions evoked by new technologies of vision and competing cultures of visual epistemology in seventeenth-century astronomy. As both selenographers grappled with questions about the role of representation and what kinds of knowledge could be generated visually,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their competing projects present implications for the course of visual astronomy, as well as fo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use of ‘visual technologies’ in a period of controversy.  相似文献   
12.
无私利性规范的内涵、合理性和适用范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默顿的“无私利性”规范做新的解读,力图消除翻译上和理解上的错误;归纳了批评“无私利性”规范合理性的四种类型,并针对性地提出反批评和辩护;界定了“无私利性”规范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针对“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两个概念在应用中常被混为一谈的状况,引经据典对“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概念的产生、发展及其内涵进行了阐述,并进一步阐明了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4.
《西北学术》的科技内容及其主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运用科学史研究方法,对《西北大学学报》的前身之一《西北学术》的科技史价值和办刊宗旨进行讨论。认为该刊为20世纪40年代西北大学的最高学术论坛,其有关西北国防化、西北学术思想、西北地理、西北物理学会的研究和活动等内容,突出了西北大学的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八五”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现状、前景及我院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获得资助率,并从六个方面探讨提高我院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资助率的措施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走出科学教育的现代迷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之争已历经上百年,在以知识为主导的新时代,科学教育倍爱世人的青睐。科学教育既是科学人才的产床,也是人性异化等扼杀人类文明、威胁人类生存的制造之所。科学教育必须走上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才能走出现代迷惘,并最终使科学真正带给人类以福祉而不是灾难。  相似文献   
17.
现代科学的复杂性审视--齐曼科学社会学思想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齐曼是一位科学家出身的科学社会学家。他认为现代科学正在从学院时代走向了后学院时代,因此其传统的学术规范即默顿规范随之也要作出相应的修正;科学进步也像生物进化,有自然选择但也有自组织能力;科学虽然并不具有绝对可靠性,但它仍然有理由值得我们去信赖。  相似文献   
18.
论虚概念     
把虚概念理解为“所指称的对象不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概念”,是不对的,将导致把“理想模型”等本该是实概念的概念纳入其中,也把本该是虚概念的如“地心说”中的概念却排除在外。实际上,对象有虚实,属性也有虚实。实对象、实属性,属于实概念;虚对象、实属性,也属于实概念;实对象、虚属性,属于虚概念;虚对象、虚属性,是虚概念。可见,无论对象虚实,只要所指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所反映的属性不是客观的概念就是虚概念。  相似文献   
19.
结合职技高师院校的办学特色,论述了在职技高师院校如何办好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探讨了该专业内涵,专业发展,专业建设和市场定位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实验科学的始祖,一生官运亨通,但其志在为自然科学发展清除障碍,开通道路。他批判经院哲学,建立其唯物主义理论大厦;倡导辩证法及归纳法,构建人们的思想模式;独创全新的实验法,为科学发展提供一个全新的方法论体系;大力推崇科学,高喊“知识就是力量”。但他终究是资产阶级新贵族的代言人,其思想言行受其阶级性、时代性的限制,不可能不带有局限性,如好侵略、轻视劳动人民和体力劳动、机械论、思想的中庸性等,不可能不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