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16篇
理论与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1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在19~24℃条件下对鲻鱼(Mugil cephalus)(初始体重:204.42士23.13g)进行了饥饿4周和再充分投喂4周的恢复生长实验,应用透射电镜对其肝脏细胞进行了观察.结果 表明:饥饿4周后鲻鱼肝细胞所含的细胞器总数目减少,核周粗面内质网含量降低,线粒体出现多种形状,其间电子密度较低,嵴更加稀疏,溶解,无全嵴,肝细胞内的大脂滴基本消失.再恢复投喂4周后,肝细胞各种细胞器均恢复到正常水平,脂滴大量出现.表明鲻鱼肝细胞代谢与细胞器数目和内容物密切相关,在一段时间的饥饿胁迫之后,鲻鱼肝脏能过量的贮存脂肪作为能源物质.  相似文献   
162.
基于亚马逊的弹性计算云(EC2)的架构,对云计算模型中群调度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中整合了作业迁移和作业饥饿处理机制,并同时考虑其性能与成本.在任意时刻可用的虚拟机的数量处于动态变化中,其规模取决于正在被服务的作业的需求.通过仿真研究某些模型,以分析具有作业迁移和饥饿处理机制的群调度的性能与总体成本.结果充分显示该调度策略可被有效地部署在云端,云平台可用于高性能计算或高性能的企业应用中.  相似文献   
163.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比较研究了饥饿时的年龄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活史对策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时的年龄对轮虫的寿命、总生殖期历时和轮虫一生中的产卵量均有显著的影响,但是对轮虫一生所产后代和饥饿后所产后代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显著的影响.龄长为1天的轮虫进入饥饿状态后具有减少生殖量、延长存活时间的生活史对策.  相似文献   
164.
【目的】探究不同体型大小和营养状况的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的群体选择偏好。【方法】将实验鱼分为大、小个体组以及摄食组和饥饿组(分别进行正常投喂和14 d的禁食处理)。测定目标实验鱼的游泳速度、移动总距离、运动时间比等游泳行为参数以及它对不同大小或营养状况鱼群的选择偏好。【结果】1)大个体组目标实验鱼在相对游泳速度中值和移动总距离值上均高于小个体的目标实验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目标实验鱼体型如何,它们均倾向于选择大个体的刺激鱼群,有关统计学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饥饿组和摄食组目标实验鱼的所有游泳行为参数及它们对饥饿和正常摄食鱼群的选择偏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在游泳能力方面强于小个体中华倒刺鲃幼鱼;不同个体大小中华倒刺鲃幼鱼均偏好选择大个体鱼组成的鱼群,这可能有利于降低自身被捕食的风险。短期的饥饿处理所产生的营养状况差异不足以使中华倒刺鲃幼鱼的游泳能力及对鱼群的选择偏好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65.
饥饿对锯缘青蟹(Scylls serrata)幼体存活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刚孵化的锯缘青蟹第一期蚤状幼体,经不同时间饥饿后再予投饵,结果表明,饥饿可显著降低幼体的存活率和延长其发育期,饥饿时间(t)和发育期长(D)呈线性关系9D=4.81+1.81t,r=0.96,P<0.01),对于青蟹蚤,幼体,起始饥饿时间超过4d,再予投饵,幼体均不能恢复到正常发育和蜕皮,即其“不可恢复点(point of no-return,PNR)”约为4d,若幼体孵化后马上投喂,但在投喂后不同时间间间使幼体饥饿,50%青蟹蚤;幼体达到“营养贮存饱和点PRS50(Point-of-reserve satura-tion)”的投喂时间为2.3d,约为正常发育期长4.5d的一半,对已通过PRS点的幼体,饥饿一般不影响其蜕皮和发育,甚至还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6.
鲁芮伶  杜莹  晏黎明  夏建阳 《科学通报》2019,64(23):2395-2409
森林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30%左右,约占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总量的45%.因此,森林植被的生长与死亡动态对全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来,气候变化与其他干扰因子的耦合作用加剧了树木死亡和森林衰退,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目前,从个体、生态系统、区域到全球等不同尺度进行控制实验、长期监测以及计算机建模是研究树木死亡的主要手段.然而,几乎所有对树木死亡的研究都涉及一个基本问题,即如何判定树木是否死亡.考虑到树木死亡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调控机理的跨学科性,目前仍未形成对树木死亡的统一定义和判定标准.本文旨在整合表观诊断、遥感监测与模型模拟等研究中采用的树木死亡判定方法,并归纳总结各类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开展树木死亡的观测与预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7.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是否参与葡萄糖缺乏状态下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方法:使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细胞株构建葡萄糖饥饿模型,分别使用BDNF的siRNA及BDNF-TrkB通路阻断剂对经建模的微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处理,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使用Western blot和qRT-PCR分别对BDNF及其他调控基因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葡萄糖饥饿会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晚期凋亡水平随着缺糖时间增加而升高,且微血管内皮细胞BDNF表达量上调。在葡萄糖饥饿状态下,使用BDNF受体TrkB的抑制剂K252a阻断BDNF-TrkB通路能增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早期凋亡;抑制BDNF表达使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升高。结论:BDNF参与保护葡萄糖饥饿引起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并参与非葡萄糖饥饿和葡萄糖饥饿状态下糖酵解关键调控基因PFKM表达水平的维持,从而在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及通过糖酵解供能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8.
为考察不同饥饿时间对鲤(Cyprinuscarpio )幼鱼体型特征的影响,将大小相当的 50 尾体质量为( 21.50±0.41 ) g 、体长为(9.42±0.08 ) cm 实验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 4 个饥饿组,分别饥饿处理 0 , 7 , 14 , 28 , 56d ;随后测量并计算各组实验鱼的形态特征参数。结果显示:7d 饥饿组的所有体型参数与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14d 饥饿组的体高、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 ),头高/体高、尾柄下部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 28d 饥饿组的体高和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头长/体长、臀鳍面积/鱼体侧面、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 56d 饥饿组的体高、鱼体侧面积、体高/体长显著小于对照组( p <0.05 ),头长、头长/体长、头高/体高、臀鳍面积/鱼体侧面积、尾柄侧面积/鱼体侧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5 )。研究结果提示饥饿胁迫对鲤幼鱼体型特征产生了显著性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与饥饿程度相关;饥饿使鲤幼鱼体型变得更加“细长”,相对臀鳍和尾柄面积增大,这可能有利于减少游泳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消耗。
  相似文献   
169.
【目的】考察短期饥饿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自发运动和力竭运动后代谢(EPOC)影响。【方法】在(25±1) ℃条件下将体质量为(13.34±0.32) g、体长为(8.92±0.07) cm的40尾大小相似的大口黑鲈幼鱼随机平均分为持续正常饲喂饵料的对照组和持续禁食14 d的饥饿组,并测定实验鱼的自发运动指标及EPOC相关参数。【结果】1) 饥饿组体质量低于对照组体质量,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在运动平均速度、单位时间内运动总距离和运动时间百分比方面,饥饿组均高于对照组,有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饥饿组运动前代谢率和运动后代谢峰值均较对照组的这两项指标更低,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饥饿组与对照组的峰值时间、代谢率增量、过量耗氧和恢复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大口黑鲈幼鱼在短期饥饿后主要通过增加运动时间来提高自身自发运动水平,并采用下调有氧运动代谢和维持无氧运动代谢的策略应对短期饥饿胁迫。  相似文献   
170.
为考察不同摄食习性鱼类在消化活动期间及短期饥饿后最大代谢的变化情况,在24 ℃条件下,测定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锦鲫(Carassius auratus)、丁鱥(Tinca tinc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幼鱼在消化活动期间及短期饥饿后的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研究结果显示:1) 在种间水平上,积极摄食的锦鲫在消化活动时的MMR比其他鱼类在消化活动时的MMR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伏击取食的南方鲇在短期饥饿后的MMR比其他摄食习性鱼类在短期饥饿后的MMR更低,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在种内水平上,锦鲫在消化活动时的MMR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升(p<0.05),南方鲇、丁鱥和鲢在消化活动时的MMR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短期饥饿后的南方鲇MMR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下降(p<0.05),锦鲫、丁鱥、鲢在短期饥饿后的MMR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明显。积极摄食的锦鲫心-鳃系统能力强,能够快速消化食物,因此在消化活动时MMR明显上升;伏击取食的南方鲇因采取典型的消化优先模式,故消化活动期间MMR有所降低;丁鱥和鲢单次摄食量少,因而摄食后MMR上升不明显。在经历短期饥饿后,4种鱼类均下调自身生理功能以降低能量消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