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8篇 |
免费 | 30篇 |
国内免费 | 74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153篇 |
丛书文集 | 47篇 |
教育与普及 | 27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84篇 |
现状及发展 | 12篇 |
综合类 | 214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21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25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123篇 |
2013年 | 122篇 |
2012年 | 169篇 |
2011年 | 188篇 |
2010年 | 177篇 |
2009年 | 214篇 |
2008年 | 287篇 |
2007年 | 207篇 |
2006年 | 140篇 |
2005年 | 126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53篇 |
2002年 | 58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9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指称的因果理论及其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理论和因果理论是关于单称词项指称机制的两种竞争理论,本文通过考察对克里普克式因果指称理论的批评,讨论了对指称的因果理论进行修正的戴维特策略和埃文斯策略.在此基础之上,本文基于名称的使用实践给出了确定名称指称的基础语义学论题,认为遵守规则是该论题中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52.
在覆盖粗糙集的模型下,结合覆盖约简的理论,提出相对约简的概念并讨论其约简性质,指出该相对约简算法能够保持覆盖粗糙集的隶属度不变性,通过实例说明相对约简与William所提出的绝对约简之间的区别,丰富了覆盖粗糙集的约简理论. 相似文献
53.
认知动力系统模型作为新的认知范式,将身体与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参数纳入到认知操纵过程之中,体现了一种新的认知理念。但它在批评传统的认知主义研究模型的同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待认知的时间维度时,过分倚重认知发生的在线性耦合,忽视离线的去耦过程;完全否定表征的意向性;新增加的身体与环境这两个参数是否能完全补足框架的缺省值;动力模型能否从类比阶段的隐喻稳定地向实在论方法论过渡。认知动力模型要想成为成熟的认知范式,就必须回答或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从第二代认知科学角度出发,运用体验哲学理论解析隐喻现象,并尝试在跨文化背景下验证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普遍方式,隐喻无处不大。 相似文献
55.
幽默搞笑短信中存在一种现象,即年轻的使用主体常将信息接收者喻为动物进行取乐、调侃.本文试图运用认知的隐喻理论考察短信语言中所蕴含的文化观念、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56.
黄丽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3)
分析隐喻的主要特点、构成、主要类型、及其句法功能;结合中国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揭示几点使用英语隐喻时值得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57.
在汉语复合词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词具有非常强的形象色彩,体现出明显的具象性,例如"席卷、瓜分、狗尾巴草"等,我们称之为具象性复合词。本文一方面分析了这类词的内部构造方式、外部表现功能;另一方面,还从认知角度出发,指出具象式复合词的隐喻实质及其折射出的人类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58.
59.
时间是人类生存的一个维度,和空间一样,是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域。人们可以对时间进行认知切分;时间亦能改变与之共现的语词的界化属性。时间的这些根本特性不是仅仅通过空间隐喻就能解释的,因此,将时间看作空间的隐喻映射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60.
为了更好地在图像描述生成任务中对新概念进行学习和预测,在编码-解码框架下提出了一种新的面向新概念学习的图像描述生成模型(Att-DCC)。该模型引入了带有空间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将全局视觉特征、语义标签和经空间注意力作用后的视觉信息进行了较好的融合;此外,引入自适应注意力机制多模态层,将语义相近的概念学习结果迁移至新概念,降低训练过程的复杂程度并提升学习性能。采用Att-DCC模型在MSCOCO2014数据集上针对2批(分别为8和6个)共14个新概念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充分的多模态融合方式和多种注意力机制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有显著效果;Att-DCC模型在F1值上取得了42.56%和42.14%的平均结果,总体上取得了比具有代表性的NOC模型和DCC模型更准确的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