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5篇
综合类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长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长江上游流域面积105.4万km^2是我国藏,羌,彝等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该区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典型生态脆弱地区,同时也联结我国东西部和南北部的结合带,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长江上游自然植被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基于这种生态环境退化的现状和区域特点,该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应以“近期遏制恶化,中期治理恢复,最终持续发展”为目  相似文献   
62.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70,1980,1990和2000年4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阐述了长江上游近30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在数量、结构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变化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此特征决定了该区以农牧业生产为主.1970-2000年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增加,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林地转变为草地,草地转变为荒地和水域,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研究区特殊的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制约土地利用水平和结构的基本要素,而人类开发活动和宏观政策的制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3.
长江三峡ADP流速剖面特征及其水文地貌环境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5月21日至6月2日间, 利用ADP等仪器对重庆至宜昌段三峡河床进行了纵剖面流速及地形的测试. 工作期间的流量小于15000 m3/s. 结果表明重庆至万县段流速与河宽成正比, 最高流速达3.0~4.0 m/s, 一般出现在河宽大于1000 m, 水深小于20 m, 由巨砾和卵石滩组成的碛滩部位, 过水断面面积很小. 相反, 低流速出现在水深较大的河床部位, 河宽小于500 m, 河谷呈准“U”字型, 过水断面面积较大. 万县往下至奉节河段, 最大流速基本都出现在水深大于50 m的峡谷河床部位, 流速大于上部碛滩河段, 河宽较小(小于600米), 河床呈“V”字型, 过水断面面积较小. 奉节至秭归河段, 水深大的部位, 河宽小(小于500 m), 河床呈“W”字型, 过水断面面积较大, 流速变小. 研究表明过水断面控制着流速分布. 秭归~葛洲坝之间出现缓流区(包括西陵峡), 流速小于1.0 m/s, 为葛洲坝建坝后效应. 另 外, 葛洲坝建坝25年来河床明显淤积, 库区河床淤积抬高达20 m, 并且出现水面壅水现象, 向上游可延伸150 km. 坝下底床出现15~20 m的冲刷现象.  相似文献   
64.
65.
《河南科学》2016,(7):1148-1154
选取长江上游罗渡溪站以上集水区为研究区,采用距平分析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流域内代表气象站历史降水和气温变化趋势,发现年降水量无明显增减趋势,气温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波动上升趋势;采用4种气候模式A1B排放情景气候数据驱动VIC水文模型,发现各模式预估月尺度径流和极端高流量变化情势较不一致,洪水风险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小,各模式均一致性地预估了年最小连续7日流量呈现减少的趋势,研究区可能存在较明显的干旱化趋势,干旱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66.
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等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西藏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最不稳定,但土地利用程度增幅非常小.青海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虽然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但土地利用程度有所下降.其余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都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四川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云南、陕西和贵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变化的趋势和幅度都基本相似.虽然湖北、甘肃和重庆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土地利用程度却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67.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具有多样的生境,栖息着丰富多彩的鱼类。金沙江上游至河源地区,主要以裂腹鱼类等高原鱼类为主;金沙江中、下游至三峡之间的长江上游地区,有众多的流水性鱼类,特有种也多;长江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具有江湖洄游习性的鱼类,种数多,但特有种少。丰富多样的鱼类对维持长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和保障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草鱼、青鱼、鲢和鳙“四大家鱼”为代表的众多物种在我国的淡水养殖渔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68.
刘飞 《大自然》2014,(2):28-31
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的加剧,特别是持续的酷捕滥渔以及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导致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建立自然保护区,对珍稀特有鱼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进行就地保护,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唯一的保护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资源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历史使命,被誉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最后庇护所”。  相似文献   
69.
历史及国际经验表明,开展水资源综合管理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大型水库群的综合调度是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基础。长江上游的干支流大型水库群密集,2006年大型水库占总库容的比例已增至60%,2013年将增至70%以上。这表明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群对三峡水库来水量的影响不断增强。但面向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的大型水库群综合调度研究工作还很滞后。在长江上游大型水库容量迅速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区水文过程影响加剧的背景下,保证三峡水库正常发电、维持长江中下游水运经济、维护洞庭湖和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保障沿江地区淡水资源利用就成为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为防止相关部门和地区间利益冲突,避免无序蓄水和争水,应加速推进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综合管理。故建议:  相似文献   
70.
《西部论坛》(国内刊号CN50-1200/C)为经济管理类学术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重庆市一级期刊”和“编校质量优秀期刊”,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