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教育与普及   5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3篇
综合类   15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为观察围产期块氧对脐血凝血状态的影响及其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关系。方法:选择性检测35例HIE患儿出生时脐血及出生后股静脉血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应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定量,并与33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对照。结果:HIE组患儿脐血PT、APTT较对照组患儿延长(P<0.001,<0.05),FIB降低(P<0.001)。HIE组患儿脐血与静脉血检测值基本相近,无显著差异(P>0.1)。结论:HIE患儿早期存在以高凝为主的凝血异常,脐血PT、APIT、FIB检测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2.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韩玉昆等2002年度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新生儿死亡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产生伤残儿童的重要病因。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30万~100万个新生儿因患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而成为伤残儿童。研究HIE的治疗有利于优生优育国策和提高我国人口素质。该课题在国家“九五”攻关项目资助下,对HIE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基础研究包括:制成新生大鼠及宫内胎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动物模型,研究了缺氧缺血后脑组织神经细胞死亡形、开始时间、机制以及如何防止死亡。研究发现损伤…  相似文献   
23.
从汕头地区3个养鳗场患肝肾病鳗鲡的肝脏和肾脏分离出60个菌株,用这些菌株人工感染鳗鲡能出现相同的症状,并能从肝脏或肾脏重新分离出相同的菌株,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这些菌株的形状基本一致,经鉴定为野生型迟呆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wild type).这些菌株虽然是革兰氏阴性肠杆菌,但全部菌株对多粘菌素 E 高度耐药,对青霉素 G 反而较敏感.所有菌株对目前养鳗场常用的四环类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高度耐药,其耐药率均达到100%,但对大多数被测试的抗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28.
针对金属丝网减振器的滞迟特性和非线性关系,利用金属丝网减振器的静态特性试验得到载荷-位移曲线,并由此建立了金属丝网减振器的滞迟恢复力模型,将恢复力gn分解为无记忆部分g0和记忆部分z(t),并分别用间接Fourier展开法和直接Chebyshev展开法对减振器双折线本构关系进行级数展开和参数辨识,通过参数识别数值模拟得出Chebyshev级数展开识别法的精度略胜一筹,为建立金属丝网减振器非线性泛函本构关系与动力学模型提供了坚实的实验基础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9.
为了对GNSS信号多径抑制算法进行研究,需要采用GNSS信号模拟器对各种多路多径环境进行高精度的模拟。传统多径生成方法信号通道数量和控制复杂度会随多径路数线性增加,限制了模拟器对复杂多径场景的模拟能力。在对多径信号建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固定阶数复数滤波器的低复杂度多路多径信号高精度模拟生成方法。理论上,利用该方法仅以单个通道就可生成上百路多径信号,从而克服传统多径实现方法在生成方式上的缺点,有利于实现对复杂多径环境的模拟。并从几种典型相干早迟码间隔跟踪环路输出S曲线和过零点偏差的角度对两者的一致性进行定量分析。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产生的多路多径信号对信号时域波形和码相关峰产生的畸变效果与仿真产生的参考多径信号的畸变效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0.
Prion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es, also known as prion diseases. However, the biology of the protein and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se diseases remain largely unknown. It has been speculated that additional factor or factors may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rion diseases. Recently, a PrP-like protein, recognized as shadow of prion protein (Shadoo, Sho), is thought to be an interesting candidate factor because both the prion protein and Sho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overlapping expression patterns and shared functions. Therefore, extensive study of Sho may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nigmatical biology of prion and prion diseases. In this review, recent studies on Sho asso- ciated with prion diseases and functions are summarized. These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e functional importance of Sho, and they further need to investigate its biological roles in prion dise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