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110篇
综合类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为外文乐谱题名和作曲家名编制中文译名是提高外文乐谱使用率的有效办法。分析了外文乐谱中文译名的复杂性,提出了提高译名标准化水平和更好地提供检索服务的途径。  相似文献   
22.
刘瀚儒 《科技信息》2013,(19):254-254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本地化已成为产品进入他国市场的重要环节。在本地化的实现过程中,除了需要考虑技术使用、市场需求、文化差异,还要考虑目标语言市场。本文通过西方电影的中文译名分析翻译的本地化,目的在于探讨翻译本地化在进入他国市场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张郁芬  傅艳 《科技信息》2006,(11):27-28
本文剖析了当前英语电影片译名虚浮混乱的现象,提出好译名应具有三个特点:新颖别致、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同时提出翻译英语电影片名的几种方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与意译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4.
无线电技术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在我国的普通民众中引起广泛关注,随之产生的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群体是促进当时无线电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该群体在研究与试验过程中对译名统一产生需求,首先将无线电名词作为专门研究对象开展译名统一实践。方子卫、苏祖国及《飞利浦无线电杂志》编委的初期尝试虽认识到译名统一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但尚属"各自为政",影响力度及传播效果均极其有限。后续刘同康等组织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群体开展同行公议,并通过权威机构公布审定结果。经由此特殊实践过程产生的定名结果对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无线电译名的最终统一产生了重要影响,是该时期以官方为主导的科技译名统一过程中的特殊案例。  相似文献   
25.
严复曾叹:“一名之立,旬月踯躅!”译名之难,由此可见。不过,译名难,定名亦不易。以西人所云logic一语为例,据说至清末,其在我国即有50种译名之多。一个术语在一个国家之译名竟达半百,其混乱是怎么也难免的了。为规范和统一该术语,我国学人一直在努力,商榷和争鸣即时有所闻,据称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部分欧美电影不同译名的对比分析,指出了欧美电影名翻译的基本原则,影片译名同时还承担着广告载体的作用,要在寥寥数字间,彰显中国人的审美标准,产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就要进行意境美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27.
20 0 2年 11月 ,我国广东出现传染性肺炎 ,由于其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和病程特殊、有别于细菌性肺炎 ,而被命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后来用得更多的是“非典型肺炎” ,并进一步被简略为“非典”。2 0 0 3年 3月初世界卫生组织将这一新出现的呼吸道传染病命名为severeacuterespir atorysyndrome ,意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英文缩写为“SARS” ,于是在我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其他华文地区便有该缩略词的不同中文译名 ,如“萨斯”、“沙士”、“沙斯”、“萨丝”、“沙氏”、“沙示”等等。“非典型肺炎”不是新名词 ,传统上指因感…  相似文献   
28.
简述了冥卫一首批12个地貌特征英文名称的产生、确立,中文译名的翻译、调研、讨论、论证、公布几个阶段的工作,并针对科技译名的原则提出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9.
《海国图志》译介了大量西方近代地理学术语,这些术语的译名在音节、构词法和文化蕴含等方面呈现出典型的民族化倾向。就西方地理学术语汉译的命名而言,《海国图志》的译名倾向于沿用传统地理学术语,或以词缀法新造术语。作为近代地理知识的载体,这些民族化的术语有利于西方近代地理学知识在中国社会的接受和普及,也促进了中国传统地理学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30.
王力 《科技术语研究》2013,(3):56-57,59
《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于2008年第1期上刊登了邵靖宇先生所撰的《硅字的来历和变迁》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热烈的讨论。通过阅读这些参与论争的文章,笔者不仅从中知晓了第14号元素Si的中译名的变迁情况,而且还对中译化学名词的命名原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可谓是收益颇丰。不过,尽管这些参与论争的文章或多或少地提及新中国建立后Si元素的中译名由矽变硅的情形,但对其变更之前因后果却缺乏相应的梳理,故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不恰当的评价。为使今人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变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评判,笔者基于现已掌握的资料对此问题做一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