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教育与普及   1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利用1988年和2007年的遥感数据,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黄河中下游地区中牟县农业景观格局动态,采用单窗算法定量反演研究区的地表温度,尝试对农业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进行探讨.结果发现,研究区近20年景观格局变化显著,地表温度对此动态有明显响应.不同景观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1988年旱地景观和2007年未利用地景观的地表温度均比河渠高出10℃以上,而本研究区建设用地景观对地表温度影响作用偏小.距河渠景观较近的廊道缓冲区平均地表温度较低,而趋向道路中心线时其缓冲区的地表温度升高.研究表明,相比前人在城市景观热环境效应研究所得结论,农业景观格局对区域热环境有自己独特而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2.
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干表面温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区域树干和树冠下的表面温度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边缘和林内的树干表面温度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林窗边缘与林内树干的表面温度差异。指出在林窗区域存在4 个热力作用面( 林冠面、林内地面、林窗林缘壁面和林窗地面) ,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侧和北侧林壁是林窗最主要的热力作用面;4 个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和相互作用制约了林窗的热力变化。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并为研究林窗的演替、更新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使用序列挖掘的时间融合模型研究数字海洋中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预测,对基于时序的动态SST数据进行推测.提出基于平滑处理与支持度判断的抛物线回归模型方法,通过对曲线拐点判断方法的改进,改善抛物线回归模型在趋势预测方面存在的不足.试验证明此方法对发展趋势较为平稳的SST数据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54.
实时定标红外测温法测量海水表面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球表面的70%是海洋,所以海洋各特征参数是直接反应全球气候、生物繁衍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指标,其中海水表面温度是海洋特征参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指标.本文从红外测温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并介绍了在复杂的外界环境中如何避开海水表面辐射率修正的困难,实时定标红外测温仪来测量海水表面温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5.
为了确定迷彩斑点间发射率差指标,在分析热成像系统的成像机理基础上,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导出了迷彩斑点间发射率差的计算模型.仿真计算表明,两热红外迷彩斑点的发射率差值与热成像系统性能、观察距离、相对湿度、气温和器材表面温度有关.其中,气温和器材表面温度的影响较大,而相对湿度影响则较小.确定的发射率差指标可为热红外伪装自动化设计体系、热红外伪装器材的研制提供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56.
提出了一个土壤水分变化过程对土壤蒸发、植被蒸腾以及土壤温度、叶片温度的影响存在较明显差异的假设,利用双层能量平衡模型推导出3个水分特征点(湿润、干旱和由湿到干的转折点)的组分温差(土壤温度减去叶片温度)公式,利用特征点的辐射温度和实际测量的红外温度间的关系来计算实际显热和潜热通量.用2001年北京顺义区实验期间的观测数据对本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用本方法能在只有一个角度的遥感温度数据情况下获取精度较高、误差较小的地表蒸散模拟结果.该法在分解植被蒸腾、土壤蒸发以及监测表层土壤和根区土壤旱情方面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7.
<正>依据太平洋增暖事件当年及衰亡位相的热带海表面温度(SST)的分布差异,将其演变过程分成3种类型,即赤道东太平洋增暖衰亡至次年的拉尼娜位相(Ⅰ型),赤道东太平洋增暖衰亡至次年的正常位相(Ⅱ型),以及赤道中太平洋增暖衰亡(Ⅲ型).本文研究了三类太平洋增暖衰亡年夏秋季东亚热带气旋(TC)登陆活动的特征及其原因.研究发现,对于Ⅰ型,TC登陆呈现"偶极"型分布,即登陆华南、海南岛和北部湾的TC增多,而登陆华东的TC则  相似文献   
58.
北部湾海表面温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北部湾海表面温度(SST)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NOAA提供的北部湾海域1994~2013年间SST、海面风场、潜热通量、Nino 3.4指数资料,采用平均值法、最小二乘法分析海域冬、夏两季SST分布及变化特征;采用相关系数法计算SST与海面风场、潜热通量及Nino 3.4指数间的相关系数,分析海面风场、潜热通量、厄尔尼诺效应对SST的影响。【结果】1994~2013年间,北部湾海域冬季SST约为19.0~24.0℃,大致呈"北冷南暖"的特点,夏季SST相差不大,约为28.6~29.8℃;海域冬季以降温为主,幅度约为-0.03℃/a,夏季则表现为小幅度升温,幅度约为0.01℃/a;纬向风、潜热通量对SST影响较大,厄尔尼诺事件仅在厄尔尼诺显著年对SST有显著的影响。【结论】纬向风、潜热通量对北部湾SST影响较大,厄尔尼诺现象在厄尔尼诺显著年对SST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热带次生林林窗边缘树干表面温度对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热带次生林林窗区域树干和树冠下的表面温度观测资料,探讨了昼间林窗边缘和林内的树干表现温度时空分布规律,以及林窗边缘与林内树干的表面温度差异。指出在林窗区域存在4个热力作用面(林冠面、林内地面、林窗林缘壁面和林窗地面),受太阳直接照射的东侧和北侧林壁是林窗最主要的热力作用面;4个热力作用面的热力特征和相互作用誓由 林窗的热力变化。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林窗小气候形成机制提供研究基础,并为研究林窗的  相似文献   
60.
大空间建筑室内表面温度对流辐射耦合换热计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大空间建筑室内壁面导热、辐射和对流耦合换热热平衡方程,结合Gephart吸收系数,利用预测室内空气垂直温度分布简易模型,提出了室内各表面温度分布的理论计算方法。对国外模型实验数据验证的结果表明,计算所得表面温度与实验值吻合,表明了这是一种预测大空间建筑表面温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