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6篇
教育与普及   78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2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九华山第四纪“泥砾沉积物”成因有很大争议。笔者通过野外采样,对“泥砾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发现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呈现双峰式、累积曲线平缓、粒度分布广泛  相似文献   
103.
李四光的科学研究历程与《李四光全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中国现代卓越科学家李四光教授毕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历程,及其为中国地质科学作出的重大贡献;《李四光全集》是他发展地质学的成功记录和科学总结,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的科学化遗产,共八卷,中英各半近400万字。  相似文献   
104.
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主要河口三角洲之一,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其沉积物中保存了丰富的微体动物壳体,它们是重建晚第四纪古环境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对珠江三角洲东部PRD17孔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有孔虫14属29种,介形类14属17种,将其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微体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并结合测年数据、岩性、沉积物粒度及颜色反射率等特征,重建了PRD17孔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化。约43 400 cal a B.P.以前,钻孔所在地发育河流相沉积。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开始,南海海平面回升,本区开始形成第四纪以来的第一个海相层位。从微体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可识别出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约35 400~30 900 cal a B.P.为晚更新世最大海侵时期,微体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峰值。约25 900 cal a B.P.以后,海水逐渐退出。末次冰盛期的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本区上更新统沉积物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珠江三角洲普遍发育的花斑状黏土层。由于钻孔所在地地势相对较高,受全新世海侵的影响较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晚,直到6 000 cal a B.P.左右才重新接受沉积,初期发育上潮间带沉积。约3 700 cal a B.P.开始,逐渐变为受潮水影响较显著的潮坪环境。  相似文献   
105.
对珠江三角洲PRD16孔的微体动物群进行了分析,共发现底栖有孔虫12属24种,介形类9属13种,它们可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有孔虫和介形类微体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岩性和沉积粒度特征,推断PRD16孔研究区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5个阶段:①34 600 cal a BP以前为河流相环境,形成了研究区最早的第四纪河床相砂砾沉积;②34 600~23 900 cal a BP推测为河口湾环境;③23 900~7 960 cal aBP受末次盛冰期影响,研究区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花斑黏土;④7 960~2 810 cal a BP为全新世大海侵时期,研究区为河口海湾环境,发育以广盐性有孔虫和中盐-多盐性介形类为主的微体动物群,其间发生了2次小规模海平面波动,受地块区域沉降作用影响,研究区在3 873 cal a BP左右水深达到最大,主要有孔虫和介形类属种的丰度达到全新世最高值;⑤2 810 cal a BP以来海平面持续下降,研究区由潮坪环境变为河口砂坝,随后河流作用增强,又逐渐变为河流冲积-潮上带环境。  相似文献   
106.
<正>北京时间2013年2月16日,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此时,天文学家正在美国宇航局的地面观测站,紧张地监视着这颗可能会影响地球安全的小行星,计算着它的体积、运行速度和运行轨迹。其实,威胁地球生命的因素不仅来自太空,有时更来自地球本身,而对此我们却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07.
Zhou  Bin  Shen  ChengDe  Zheng  HongBo  Zhao  MeiXun  Sun  YanMin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9,54(12):2082-2089
There are many controversial issues in loess studies such as natural vegetation type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during the historical periods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evolution of C3/C4 plants. Elemental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δ^13Cec) in the loess section may offer new evidence for these problems. Elemental carbon (EC) is produced by incomplete combustion of vegetation, and its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has a very small difference from that of the formal vegetation, then δ^13Cec can be used as a record to recover the changes of vegetation. Elemental carbon was extracted by applying the oxidation method from the I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the central Chinese Loess Plateau, and its car- bon isotope composition was analyzed by the isotope mass spectrome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vegetation in this region was a mixed type of C3 and C4 plants, dominated with C3 plants in most of the time. Since late Quaternary, C3/C4 plants may not follow a simple glacial-interglacial cycle mode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but showing fluctuations. C3 plants increased gradually in L4 period, and more C3 plants occurred during $3 period, and C4 plants increased again during L3-- L2 periods, after that, Cs plants dominated again during S1 --S0 periods. During periods of paleosol development, C3 plants were abundant in S3 and S1, and there were more Ca plants in S2 and SO. During periods of loess sedimen- tation, there were more C3 plants in L4 and L1, and there were more C4 plants in L3 and L2. On the orbital timescale, the vegetation variations revealed by δ^13Cec record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pollen data and also similar to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organic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since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相似文献   
108.
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的冰筏碎屑事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汝建  肖文申  李文宝  孙烨忱 《科学通报》2009,54(23):3761-3770
通过北冰洋西部楚科奇海盆M03孔的沉积物颜色旋回、AMS14C测年、有孔虫丰度、冰筏碎屑(Ice-Rafted Detritus, IRD)与北风脊NWR5孔的对比, 建立了M03孔的地层框架, 其347 cm长的沉积物被划分为MIS 7~MIS 1的沉积序列. 其中, 深度16~20 cm之间可能存在长达10~20 ka的沉积间断. 晚第四纪以来, 楚科奇海盆M03孔可以识别出7个IRD事件, 它们分别出现在MIS 1, MIS 3, MIS 5以及MIS 7. 这些IRD主要被大冰块或者冰山所夹带, 通过加拿大北极群岛的麦克卢尔海峡冰流输出到波弗特海, 并被波弗特环流输送至楚科奇海盆. 楚科奇海盆晚第四纪的IRD事件不仅指示了这些粗碎屑沉积物的来源和冰山的输出事件, 而且还反映了波弗特环流和北美冰盖的演变历史.  相似文献   
109.
玉树巴塘断裂晚第四纪滑动速率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树巴塘断裂是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一条主要的分支断裂, 沿线发育第四纪巴塘盆地、波洛滩和当涌滩。通过遥感影像解译、野外构造地貌填图、断层剖面分析以及断错地貌面的光释光和14C年代测定, 发现该断裂沿线河流阶地、洪积扇断错明显, 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 兼具逆冲分量的全新世活动断裂。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晚期, 距今2.72 ka。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左旋滑动速率为2.3~3.7 mm/a, 垂直滑动速率为0.2~0.6 mm/a, 该断裂在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起着变形分解作用, 吸收了玉树段内约1/3的走滑变形。研究结果可以解释甘孜-玉树断裂带内玉树断裂走滑速率偏小的构造现象, 并为评价甘孜-玉树断裂带玉树段的地震危险性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0.
藏东南地区是研究海洋型冰川的天然宝库,帕隆藏布流域作为冰川活跃区,因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沿岸不仅堆积形态各异的第四纪冰碛垄、泥石流扇,而且发育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利用无人机技术、高精度遥感影像、钻探、物探,结合实测剖面对藏东南典型第四纪堆积阶地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为研究区域性堆积阶地成因提供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1)雪瓦卡平台为第四纪堆积体,所在区域曾经发育了一个堰塞湖;(2)雪瓦卡平台第二级阶地下部为巨厚湖相砂层,上部为河床沉积卵砾石,这种下细上粗的物质接触关系可能为沉积区由堰塞湖转变为河道沉积,堰塞坝逐步疏通的过程;(3)上、下游支沟不仅为平台形成提供物质来源,而且为其形成提供地形地貌条件;(4)帕隆藏布沿岸断续分布的平台地形在形成过程中普遍受到上下游支沟冰川运动、泥石流发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