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26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论概念构架这一观念》一文里,戴维森试图论证“概念构架”观念的不融贯,基于概念构架观念的概念相对主义不可理喻。通过对戴维森论证的逻辑结构进行细密分析,文章将论述,戴维森构造的论证是个先验论证,该论证尚存在争议的预设以及论证过程中两处不足使得论证本身还有缺陷,因此,经验主义的“第三教条”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52.
意向性和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意在考察意向性与背景的关系,澄清相关的误解.意向性是心理状态的属性,背景表现为一种非表征的能力.众多的心理状态组成网络,网络是背景的一部分.背景是意向性必不可少的条件.背景对意向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作用:背景使表征成为可能;背景使意识成为可能;背景使自觉行动成为可能.有人认为背景是偶然的生物事实和社会事实.这是一个偏颇的看法,其实背景不限于此,它是一种心理能力.承认背景不会让我们陷入相对主义,因为背景赋予意向状态确实性,是我们一切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相似文献   
53.
为了解决传统实在论的理论问题,普特南建构了一种内在的实在论,并把真理定义为是一种合理的可接受性.内在实在论却并不成功,往往被当做相对主义与反实在论的学说加以批判.但是若想确切地评价内在实在论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则应放在当代哲学发展趋势的广阔背景下考察.这样,内在实在论所追求的在二分世界中走出第三条道路的努力和意义才能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54.
劳丹(194l-)是国际科学哲学界的后起之秀。  相似文献   
55.
近年来 ,人们对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介入呈现出多视角、多学科背景的趋势。本文拟从学科建构的维度对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态势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6.
文化相对主义观念是人类学的思想精髓,本文首先讨论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以及这一观念的核心立场;继而,重点论述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相对主义观念所带来的科学观的变化,以及文化相对主义科学观对科学史研究的影响;最后对围绕相对主义的相关争论进行几点讨论。  相似文献   
57.
后现代主义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是学术商业化的产物,带有强烈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倾向与色彩.但它的主旨却在把人类思想从理性独裁和科学万能的教条和神话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作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它为人们重新反思人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作为当代西方文化的一种主导模式,它促使人们认清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带来的负作用,提醒正在努力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吸取前车之鉴,以免重蹈覆辙。它鼓励人们突破传统,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58.
本文在对辩证法、形而上学、形式逻辑和相对主义四种思维方式的含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借用逻辑方阵图说明四种思维方式之间的关系,分析说明了坚持辩证法、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重大理论表实践意义及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在理论上、实践上的危害性,并讨沦了怎样才能坚持辩证法和形式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劳丹与沃勒尔是当代科学哲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在"科学方法论是否会发生改变"问题上,他们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概而言之,其争论主要围绕着三个核心问题展开:1)科学方法论与相对主义的关系;2)科学方法是否存在无形方法与有形方法的区别;3)程序方法与实在方法的划分是否合理.劳丹与沃勒尔的方法论本性之争对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是科学认识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反响,并为我们探讨科学方法论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0.
传统观点把康德的知识论定位为主观论、现象论、不可知论和建构论是有缺陷的,这从根本上忽视了其知识整体论。康德在“先验分析论”中通过确立“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这一人类知识的最高原理建立了知识的整体论,从而不但克服了其前辈休谟的心理原子主义和莱布尼茨单子论的认识论中的原子主义错误,而且表明了包括现代分析哲学在内的认识论上的原子主义必然无法为人类知识和道德的合理性、事实和价值的统一奠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