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70篇
综合类   7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荷兰学派的人工物理论是对当代技术哲学、工程哲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其"功能"与"结构"之间的"逻辑鸿沟"以及由此导致的"心物二元论"等问题使得该理论面临困境。突破这些困境的出路在于转向现象学,荷兰学派仅从"结构"和"功能"概念对人工物进行逻辑分析是不够的,必须增加"形态"维度的现象学分析,本文进而提出从"结构"、"功能"和"形态"三个维度去建构现象学的人工物理论。  相似文献   
52.
《科技信息》2008,(2):167-168
黑格尔是十九世纪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和终结者,在世界哲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而他创作的《精神现象学》无疑是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这部著作穿越历史的时空,在今天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本文主要从黑格尔创作《精神现象学》的背景、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和所产生的意义、影响等方面浅述这一伟大著作,以此纪念它出版二百周年。  相似文献   
53.
现象学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两大方法论之一,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作为一种方法论,它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截然对立,它坚持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如实描述、问题中心、整体性、先质后量等原则。推动和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方法论上的几次变革,为意动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4.
意识由于它的第一人称特征,用科学的第三人称的方法似乎很难通达,二者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这就使得意识成为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丹尼特持非常激进的态度,提出要采用异现象学的方法来解决意识难题。丹尼特的方法论研究开始于对内省的第一人称方法的批判和对第三人称方法的坚持,并对前二者结合之后提出异现象学方法论。他的异现象学方法遭到了查尔莫斯的反对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虽然这种方法论有不合理的地方,但是对意识研究依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5.
依据西方胡塞尔还原现象学理论资源,对中国新感觉派小说进行细读与阐释,透过具体小说文本的空间环境描写,探溯新感觉派小说创作与胡塞尔还原现象学的本质联系,从而对作家创作本旨作出一种现象学的阐释。  相似文献   
56.
论“知、明、我”三位一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如海德格尔说“在”的意义问题已久被遗忘了一样,“知”的意义问题也是长期被严重忽视着。似乎人人明白“知”的意思,但传统的主客体关系其实完全不能说明“知”的义理,本文借助现象学方法对“知”作出了“明”的现象解释,揭示了“知、明、我”三位一体的结论。  相似文献   
57.
现象学是一种典型的"工作"哲学,被西方学术界称为现代世界三大思想方法之一,并广泛地应用于诸多人文科学领域。现象学最本质、最独特之处就是还原事情本身,对于正处在尴尬境地的教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象学的运用使教育研究的对象、态度、程序发生了重大变革,推动了教育研究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58.
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院佛学研究中心与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主办、广东禅文化研究会与香风谷宋智明纪念基金会(筹)协办的“唯识学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8-12日在广州召开,来自日本、美国、中国共15名学者围绕着“唯识学思想与东亚佛教传统”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59.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即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他提出意向性构成理论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全新思路。胡塞尔的意向性构成理论经历了由强调“使某物显现”到强调“对象构造”的发展过程,这是意向性构成理论本身的自我完善,实质是方法论的创新。它构成了胡塞尔现象学由早期静态现象学即本质的、描述的现象学向发生现象学即构造的、解释的现象学转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60.
技术扩散是主体到主体间性的转换过程,不同主体所拥有的技术范式的相容或相斥影响技术扩散的效果;技术扩散是技术抽身而去而又旋即在场,是对新技术语境下客观世界重新解释的过程,扩散的技术对变化的客观世界具有解释功能。技术现象学视野的技术扩散可以概括为,随着主体变换以及扩散技术解释功能增强,技术意向性在技术扩散过程中得到有效展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