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7篇
系统科学   2篇
丛书文集   11篇
教育与普及   45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7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51.
FAE1启动子的克隆和转γ-TMT基因大豆的获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链延长酶组分1(FAE1)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催化脂肪酸碳链延长的酮脂酰CoA合成酶,该反应是脂肪酸碳链延长的限速步骤,在油料种子胚中特异性表达.以拟南芥基因组DNA为模板,设计引物,扩增到该基因的启动子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片段长度为943 bp,与GenBank注册序列AF355982达99.5%同源,并含有与之完全相同的种子特异性表达元件,据此认定它具有种子特异性启动活性.将其与甘蓝型油菜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γ-TMT)基因连接,构建成表达载体pFAE1-TMT,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大豆胚尖,获得28株卡那霉素抗性筛选植株,进一步PCR检测获得2株转γ-TMT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52.
程烜 《甘肃科技》1999,15(4):49-50
乙型肝炎在我国传播广泛,影响很大,其防治是目前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因此,了解乙肝检测的各项指标对防止乙肝传播,保护健康人群具有重要的意义。1乙肝病毒抗原———抗体系统出现的意义乙肝表面抗原HBsAg血清中检查到HBsAg即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标志,至于是否有传染性要结合其它系统来确定。HBsAg阴性表明病人进入恢复期。HBsAg阳性超过持续半年,不管有无临床症状都提示是慢性携带者,也有进入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可能,但仅靠HBsAg阳性不能诊断乙肝。表面抗体HBsAb有学者报道,无论HBs…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构建携带Cetuximab全长抗体与Herstatin C末端79个氨基酸(Herin)融合蛋白的腺病毒,探讨其在体外表达情况,及其与EGFR和HER2的结合能力。方法:通过合拉PCR,将抗体cetuximab基因与编码Herstatin C末端79个氨基酸(Herin)的序列融合,构建携带西妥昔单抗全长基因与Herin融合基因的腺病毒穿梭载体pDC339-AT2-Herin,并在293细胞内包装成重组病毒Ad5-AT2-Herin。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Ad5-AT2-Herin表达全长抗体融合蛋白的体外表达量;应用Western印迹法检测所表达全长抗体轻重链的完整性及均衡性;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所表达的融合蛋白与EGFR( )Her2(-)的A431细胞,以及EGFR(-)Her2( )的SK-OV-3细胞膜结合的特异性。结果:ELISA检测分析表明,Ad5-AT2-Herin在293细胞中的表达量为209.3 ng/ml-317.3 ng/ml;Western blot显示轻重链表达平衡,大小符合预期;间接免疫荧光(IFA)显示腺病毒表达的融合蛋白与A431细胞表面受体EGFR及SK-OV-3细胞表面受体Her2均能特异性结合。 结论:成功构建携带EGFR和HER2双特异性抗体基因的腺病毒载体Ad5-AT2-Herin,该载体在体外能高效表达双特异性抗体蛋白AT2-HERIN,而且AT2-HERIN蛋白能在体外与EGFR和HER2特异结合。  相似文献   
154.
基因组中双重位点特异性重组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吉龙  刘洁  张玉廉  陈智伟  金振华 《科学通报》1999,44(20):2166-2170
应用重组DNA技术,将FRT-FRT和LoxP-LoxP两套重组酶特异的识别位点构建在一个名为C4LFY的载体中,并依次在载体中构建了P因子、果蝇yellow基因的两个外显子和一个内含子、顺式作用元件(启动子和增强子)和侧翼区DNA,组成了双重位点特异性重组体系。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该体系整合到果蝇基因组中,再分别与特异的FLP和Cre重组酶相互作用后,成功地在基因组同一位点上完成了FLP/FRT和C  相似文献   
155.
分离了种子特异性启动子和质体导肽序列,利用已经克隆的合成聚羟基丁酸酯的3个关键酶基因,分别构建了含有种子特异性启动子的嵌合phbC(编码PHB合酶)、phbB(编码依赖NADPH的乙酰-CoA还原酶)的二价及嵌合PhbC、phbA(编码3-酮硫裂解酶)、phbB的三价表达载体,并由导肽将基因表达产物定位于质体.经根瘤农杆菌介导获得转基因油菜,并进行了PCR,Southernblot及RT-PCR-DNA杂交等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156.
目的建立胎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原代培养的方法。方法无菌条件下取E16天的胎鼠DRG进行原代培养,观察神经元生长状态并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al specific enolase,NSE)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结果培养的DRG神经元可存活1个月左右,并长出突起,形成密集的网络。NSE鉴定细胞阳性表达率高,神经元达到90%左右纯度。结论本文建立了DRG神经元细胞简洁、经济、高效的培养方法并成功鉴定了神经元。为对神经元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57.
该文以提升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医学传感器的检测能力为目标,用高性能光电二极管阵列为光电转换器件,论证并实现一种可高效抑制噪声的检测方法. 利用光电二极管阵列器件可输出参考噪声信号的特性,通过相干消噪结合小波软阈值消噪,使SPR传感器输出信噪比从40 dB 左右提高到52 dB以上. 用SPR传感器检测人体免疫球蛋白(IgG)分子特异性结合的实验表明,该方法显著提高了SPR传感器的分辨率,使之可精确检测样液中IgG含量10?3mg/mL量级的微弱变化,精度和分辨率提升一个数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158.
α-亚麻酸特异性脂肪酶产生菌的复合诱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前期实验中经筛选、紫外诱变获得的α-亚麻酸特异性脂肪酶产生菌为诱变出发菌,通过紫外线、硫酸乙二酯和氯化锂的物理—化学复合诱变处理,经平板筛选和摇瓶发酵及发酵液中脂肪酶活性的测定,分离出具有产生更高活力α-亚麻酸特异性脂肪酶的菌株,测试结果显示,其酶活较单一紫外诱变菌种提高了31%.  相似文献   
159.
文自翔  赵团结  丁艳来  盖钧镒 《科学通报》2009,54(21):3301-3310
栽培大豆的起源和演化是大豆生物学和农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命题之一. 本研究选用60对细胞核SSR标记(nuSSR)和11对叶绿体SSR (cpSSR)标记, 在检测由393份地方品种和196份野生材料组成的全国代表性样本的细胞核、叶绿体基因组变异的基础上, 分析了栽培、野生地理生态群体间的遗传演化关系. 结果表明: (ⅰ) 野生群体核、质遗传多样性都明显大于栽培群体, 核、质等位变异数分别为1067:980和57:44个; 栽培大豆980个核等位变异中有377个(38.5%)为驯化后新生等位变异, 44个质等位变异中出现了7个(15.9%)新生等位变异. (ⅱ) 栽培生态类群中, 以南方3个地理生态类群(中南、华南、西南)遗传多样性较高; 野生生态类群中以长江中下游野生类群遗传多样性较高. (ⅲ) 从分子方差分析、遗传聚类与地理类群间关联分析及群体特有等位变异三方面证实我国栽培、野生大豆地理生态分化有其遗传分化的基础. (ⅳ) 以材料为单位的聚类结果表明与栽培大豆近缘的野生材料大多来自长江中下游及西南-中南野生地理类群; 进一步分析地理群体间的遗传距离, 并作UPGMA聚类, 发现各栽培地理类群与长江中下游野生大豆群体的遗传距离一致, 小于与包括本区在内的其他野生群体的距离, 结合该区野生群体特有的cpDNA等位变异NTCP10-117在所有栽培生态类群中都有分布的现象, 推论在南方野生群体中的长江中下游野生祖先可能是栽培大豆共同的野生祖先.  相似文献   
160.
野山人参和栽培人参的DALP指纹图谱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DALP分子标记技术寻找野山人参和栽培人参DNA之间的特异性差异.选取10个野山人参和5个栽培人参(包括一个移山参),通过改进微量人参DNA提取的方法和优化DALP—PCR实验体系,得到了人参的DALP指纹图谱.图谱显示,野山人参的遗传多样性远高于栽培人参,野山人参与栽培人参图谱存在差异,且各自存在一条特异性条带.结果表明,DALP分子标记技术可以用来进行野山人参和栽培人参的遗传差异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