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0篇
教育与普及   34篇
理论与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16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2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相似文献   
122.
《河南科技》2007,(12):44
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相似文献   
123.
正母亲去世7年后,父亲也走了,那年,我出任驻土耳其大使不到一年。国内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允许我回国奔丧。周总理说,外交人员是文装的解放军。像军人一样,绝对服从命令是一个外交人员的天职。外交人员受祖国重托,常年在国外工作,不能经常回国,因此,对父母的孝顺相对少些,真是"忠孝不能两全"。我就有这样的经历。我在土耳其工作期间先后失去了母亲、父亲。我的父母亲都是农民,一辈子以种田为生。他们都是文盲,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因此不顾生活艰难,供我上学。我读书一共18年,父母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啊!父母亲到了晚年,身体大不如前,病魔经常缠身。但这时我正值年富力强的中年,工作担子较重,  相似文献   
124.
1.在1935年的第十五届国际生理学家大会上,他被誉为“世界上最杰出的生理学家”;他因对狗的实验而享誉世界,创立了条件反射理论。他就是俄国的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 2.1849年9月26日,巴甫洛夫出生于俄国梁赞。家境贫寒又身为长子,除了照顾弟弟妹妹,他还常随父亲去菜园、果吲里劳动。但只要一有空,他就爬上阁楼,读父亲的藏书。  相似文献   
125.
上学的时候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怎么也理解不了文中所说“父亲”的背影会让人刻骨铭心。在父亲去世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我的父亲的身影却时常浮现在脑海里,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  相似文献   
126.
亨利是一个15岁的男孩,经常在学校打架斗殴、惹是生非,在那些捅下的大娄子中,他总是领头羊。不仅如此,这个男孩还老是欺负女孩,一些大一点的孩子因此讥讽他是性变态者,嘲笑他依然是被捆绑在幼儿园椅子上长不大的小孩。在家里,亨利时常受到父亲的恫吓和贬低,母亲则一直对他唠唠叨叨。亨利从小喜欢玩暴力电子游戏,喜欢画欺侮他的人血淋淋的暴死场面,还偷偷地从网站上下载如何制造管式炸弹的资料。他曾公开表示自己对哥伦拜等人充满嫉妒,这些年轻人在1999年打死了12位同学和一位老师后自杀,他们的行为在当时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127.
萧易 《世界博览》2009,(15):86-86
在国外游学和打工了十年,留下若干玩味无穷的记忆。不久前从海外华人网站上读到一篇文章,讲某位父亲把儿子带回大陆忆苦思甜.走访了一家国内制表厂之后.父亲感慨道,这样的工厂在国外早已灭绝.所队只有把孩子带回国来参观了。然而,根据文章的描述和附带的照片.这家制衣似乎算不得血汗工厂,并没有过分恶劣之处,相比之下,它的海外同类们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128.
幼年的孙楠出生于一个艺术世家,父亲是音乐老师,母亲在歌舞团工作。他从3岁开始就跟随父亲学习钢琴和民族唱法,后来又到歌舞团学习吉他和美声,13岁那年,他组织了一支乐队,并且在当地的一次青少年乐队比赛中大放异彩,他也因此声名鹊起。  相似文献   
129.
索奇 《青年科学》2009,(1):44-44
7岁时,有一天,我在学校(位于南卡罗莱纳州的格林维尔市)和人打了一架,因为有个同学取笑我那“干疮百孔”的裤子,我把他给揍了一顿。我当时就清楚,在学校惹了麻烦,家里就会有更多的麻烦等着我。没错,回家后,父亲狠狠地训了我一顿,不许我吃晚饭,把我撵回我的房间里,要我好好反省。  相似文献   
130.
论50~70年代合作化题材小说中“老农”形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70年代合作化题材小说中,"老农"形象经过了一个不断被重新想象和重塑的过程.与"新人"有血缘关系的"肉身之父"(其身份为老一代农民)逐渐退隐,而在新时代里负责"新人"精神成长的"精神之父"则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曾经以主体的"他者"出现而被指认为"病态"的梁三老汉式的"老农"形象逐渐被"治愈",从"被疗救"者成长为"疗救"者.经过漫长的意识形态"质询",在文革小说中,曾经作为"具体的个人"的"老农"形象终于被招募/改造成为臣服于意识形态的主体.这些变化背后隐含的是主流意识形态出于对文学感性经验的颠覆性力量的焦虑而采取的一系列的压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