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4篇
系统科学   7篇
丛书文集   14篇
教育与普及   118篇
理论与方法论   20篇
现状及发展   6篇
综合类   47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黄河的综合治理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为西北和华北地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黄河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最难治理的河流.经过几千年的治理,黄河已经成了一条人工控制的河流.然而,黄河仍然面临侵蚀严重、河床不稳定、水体污染以及生态脆弱等诸多问题.笔者依据河流综合治理的原则,为达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目标,提出了控制沟道下切、增阻降速、建设通河湖泊湿地和控制点源污染等综合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02.
分析了武汉市湖泊污染的现状,进一步探索了湖泊污染的主要来源,从政府和市场两方面对湖泊污染进行了经济行为分析,指出湖泊污染的根本原因在于污染排放的外部不经济.为使湖泊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主要从完善污染控制政策、提高环保意识、加快立法进度、加大治污投入等几方面探讨了适合武汉湖泊综合整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3.
渑池盆地是黄河中游的一处峡谷,周边的黄河两岸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研究盆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过程对新石器时代人类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渑池盆地池底村古湖泊沉积进行剖面观察、连续采样、14C年代测定(校正为日历年龄)和粒度组成分析,发现剖面沉积物的粒度特征较好地反映了渑池盆地的古气候和古湖泊水位变化情况.剖面粒度组成和粒度参数等变化特征揭示,渑池盆地末次冰盛期以来古湖盆流域的气候环境演化序列为:19 543~8 039 cal.a BP期间,早期对应于末次冰期,气候比较干燥,古湖泊尚未形成,进入全新世气候由干冷向暖湿化方向转变,古湖泊开始形成;8 039~3 473 cal.a BP期间,气候环境处在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时期,此阶段相当于全新世大暖期,气候温暖湿润,湖泊水位最高;3 473~2 897 cal.a BP期问,气候波动剧烈,总体上气候较前一段干旱,湖泊水位下降;2 897~2 422 cal.a BP期间,气候干旱,古湖泊干涸.渑池盆地的环境变化过程与周边地区有较好的对应性.  相似文献   
104.
苏永慧  刘光明  赵国莲 《科技信息》2011,(21):I0038-I0039
本文在对云蒙湖及相关河流、水污染源为时一年的跟踪、取样、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大量的数据分析了云蒙湖湖水中COD、NH3-N污染现状、污染物来源、受上游污染影响情况,有针对性地来探讨治理措施,力求为彻底遏制各类湖泊水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保障广大人民群众饮用水水源安全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5.
对黄石境内四大主要通江湖泊大冶湖、网湖、海口湖、朱婆湖周边渔民及居民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了4个不同湖泊水质变化及其原因以及渔民的养殖收益变化,调查了不同湖泊渔民和居民对新的水产品种选择取向以及养殖品种和产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目标湖区水产品种类和数量均有所减少,大部分渔民乐意引入新的水产品种,渔民们的养殖收益随着水质变差减少了,开展"灌江纳苗"工作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6.
基于水生植物具有减缓和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净化水质的作用,通过调控水生植物生物量,研究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泊中水质恶化风险控制方法.结果表明,在直接回用再生水的景观湖泊中,随植物覆盖率由0增长到80%,水生植物能够降低94%的水体感官性污染,抑制92%的藻类滋生,实现92%NH3-N和近70%TP的有效去除,延长2倍水体水质稳定时间.此外,综合比较景观湖泊经济及景观价值,55%植物覆盖率能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是一种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湖泊植物调控水质的有效布设方式.  相似文献   
107.
以9个AMS14C 年代为框架, 以现代花粉研究为基础, UG04孔高分辨率孢粉记录重建了蒙古国中部8660 a 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 7800 a BP以前研究区植被以草原为主, 气候温和略湿润, 其中8350~8250 a BP气候凉湿; 7800~6860 a BP旱生植物增加, 气候转向暖干; 6860~3170 a BP半荒漠草原扩张, 气候持续暖干; 3170~2340 a BP旱生植被退缩, 远山森林草原发育, 气候转凉变湿, 末期湿度条件达最佳; 2340~1600 a BP气候较凉湿; 1600 a BP以来气候波动较大. 与区域古气候记录对比表明, 蒙古国中部到中国西北干旱区可能存在持续干旱的中全新世气候. 重建结果与GCM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有较好的呼应. 此外, UG04孔孢粉记录揭示了若干气候变冷事件, 部分可与北大西洋地区对应, 但表现为冷湿.  相似文献   
108.
我国幅员辽阔,湖泊众多。湖泊,是湿地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孕育了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记录了生命在大地上留下的最初足迹,感受到最古老的文化与智慧,而它象征着的才是人类最本质的财富。因此,湖泊带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塑造了和谐的生态文明。以哲学的思辨,用整体的、和谐的、可持续的现代发展观对我国的湖泊文化和生态文明做了简要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9.
中新世早期青藏高原腹地曾经发育了面积巨大的古大湖,此时恰逢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关键时期.为研究高原腹地在此期间环境的演化,对五道梁组中介形虫壳体的Mg/Ca 和Sr/Ca的值进行了测试.通天河盆地五道梁组地层中的介形虫壳体的Mg/Ca 和Sr/Ca数值的特征,结合剖面岩性特征,反映了23.8~21.8 Ma前该湖泊区域气候由湿润-干旱-暖湿的演化趋势.其气候的变化可能是此时期青藏高原从快速隆升到剥蚀夷平后高原北部构造隆升活动的结果.该研究为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腹地的古环境探索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0.
王维 《奇闻怪事》2009,(10):43-44
《认识大庆的湖泊》是我校开发的一节校本课程。大庆号称“百湖之城”,湖泊、湿地多是大庆生态环境的一大特色。但是学生对这些湖泊的了解却很少,甚至不知道自己家周围的湖泊名称是什么,将有怎样的规划建设。大庆还没有自己的乡土教材,学生无法获得相关知识。于是我本着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关注家乡变化的原则,自主开发了这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