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0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62篇
理论与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8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研究人员在实验中发现,他们研究的一种名叫"任意事件发生器"的高科技黑盒子,能够"感应"和捕捉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情绪,从而能够"预见"某种未来。据普林斯顿大学退休教授罗杰·尼尔森称,他们的"预见未来"机器提前数小时成功"预感"到了东南亚大海啸和"9·11"恐怖袭击。找到"预见未来"的方法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退休教授罗杰·尼尔森博士十多年前发起的  相似文献   
112.
谈“海啸”     
自从东坡居士写了“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之后,宋朝诗人就爱上了“海立”这个词:“鳌戴雪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周密),“忽觉天风吹海立,好似春霆初发。”(吴琚)等等,都接踵跟上来了。大海狂怒,都怒得站立起来了,的确,东坡居士这形象生动、气势雄浑的描绘,给大海本身也平添几多雄姿。其实,大海站立起来、猛扑过来的这一姿势,却并不是东坡居士的独创,  相似文献   
113.
1.地震预警,仍处于探索阶段 2004年12月26日,位于印尼苏门答腊以北的印度洋海底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  相似文献   
114.
115.
《世界知识》2008,(24):4-4
近几年每近年底,常有一些天灾人祸出人意料地突然爆发,让人们在迎接新年时,无法享有愉快的心情。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发生特大海啸,席卷十余个国家,造成18万人丧生。2006年12月26日,南海海域发生7.2级地震,造成我国台湾人员伤亡,并导致六条海底光缆中断。2007年12月27日,贝·布托遭遇自杀式袭击不治身亡。  相似文献   
116.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人为地制造地震、海啸、暴雨、山洪、雪崩、热高温、气雾等自然灾害,改造战场环境,以实现军事目的的一系列武器的总称。随着科学和气象科学的飞速发展,利用人造自然灾害的“地球物理环境”武器技术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变天气为武器,让“雷公”、“电母”下凡参战,已不是异想天开。控温控压“四剑客”温压炸弹 温压弹是美国国防部降低防务威胁局在2002年10月组织海军、空军、能源部和工业界专家,利用两个月时间突击研制的,并成功应用于阿富汗战场。温压弹爆炸时能产生持…  相似文献   
117.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海啸灾害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了海啸灾害损失评估系统,通过浅水非线性方程数值模型,模拟海啸运动过程。数值模型采用“迎风”格式,并考虑底摩擦和移动边界条件,采用AreView作为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同海啸运动数值模型进行集成,对夏威夷Hilo湾1960年Chilean海啸进行了模拟和计算,给出了淹没面积和流速场分布。  相似文献   
118.
2007年12月24日是印度洋地震海啸3周年的日子。这一天,在发生巨灾的印尼、印度、斯里兰卡和泰国等地。蒙难者的亲人和幸存者聚会纪念的一个主题就是“怎么让悲剧不再重演”。  相似文献   
119.
日本是地震多发的国家,而且常常伴有凶猛的海啸。"海啸"的英文是tsunami,源于"海啸"的日本汉字"津波"一词的音义。"津"是渔船停靠的地方或港口,"津波"就是"在海边和港口的大浪"。因为过去的渔民出去在远处海上打鱼,看  相似文献   
120.
2004年印度尼西亚9级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异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海岸发生的9级大地震前后地球表面潜热通量的时空演化过程, 发现如下几个现象: (1) 在印尼9级大地震前, 在震中及其附近地区, 出现了显著的潜热通量异常; (2) 地震前最大的潜热通量异常出现于缅甸小板块中段俯冲带上, 这里正是地震破裂带的中部, 也是余震集中的区域; (3) 异常发展具有由弱到强、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异常开始出现在缅甸小板块张性东边界及其东侧海盆, 然后向压性西边界(即海沟俯冲带)和印度洋发展, 地震后潜热通量异常消失. 震源系统是一个耗散系统, 地震前应力增强使系统与外界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加激, 提高了海面和大气之间水热交换的速率, 这可能是导致潜热通量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