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教育与普及   12篇
理论与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7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多年来,笔者对孝感地区的方言进行了调查,发现大悟、广水的方言状况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尤其在语法方面表现更为突出。笔者从词法、句法等方面简略记录了大悟、广水两地的方言情况,并与普通话语法进行了对照。  相似文献   
952.
论越南语中的汉越音与汉语平话方言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语中的汉越音并非借自长安音,而是借自平话方言。其原因有如下几点:1.汉越音与长安音相差甚远;2.平话曾是广西很有影响的汉语方言;3.在广西的汉语方言中,只有平话方言的历史比较久远。4.平话方言与越南语的分布区域十分接近。5.现代平话方言中,不难找到与汉越音相同或相似的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953.
浅论汉语方言弱化因素及保护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永员 《科技信息》2007,27(14):140-140,139
汉语方言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其最自然本质地代表了中国文化多元化特征。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剧导致的人口大流动等因素的出现,汉语方言越来越被弱化。本文将具体分析导致汉语方言弱化的一系列因素,并针对弱势汉语方言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54.
概述了观音阁土话所处的地理位置、使用范围及其内部差异;描写了观音阁土话的声韵调;列举了观音阁土话知、澄、见、晓、匣、云、以七个古声母字的今读音,分析了其分化的情况,并归纳出影响今读音的条件。  相似文献   
955.
本文运用随机抽样、填写表格的方式、方法 ,以 10 0名南昌陆军学院学员为调查对象 ,调查了学员语言掌握程度、普通话掌握程度、英语会话能力等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拟对南昌陆军学院的推广普通话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56.
“CheZhe“考     
《汉语大字典》等工具书对“CheZhe”的释义归纳起来不外两大说:(一)甚词;(二)赞语。该词至今仍保留在清水河县方言语中,从该县方言保留“CheZhe”义蕴看,这两种解释都不妥,其义蕴应该是(一)没有约束、任性、放肆、放荡、不像样。(二)受拘束,洒脱、放达、风流、像样。  相似文献   
957.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从江苏来到古城西安打拼。弹指一挥间,已有二十余年。如今,我已习惯了吃用“大老碗”盛的羊肉泡馍,习惯了吃调着鲜红油泼辣子的面条;听惯了带着浓浓秦风秦韵的老陕话,还学会了不少本地方言呢;在地理环境上,我熟悉西安的大街小巷,我的身上渗透着数不清的陕西元素,我常以自己是陕西人而自豪。  相似文献   
958.
石嘴山方言是宁夏方言中的一个分支,是属于北方方言系统内的西北方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它内部也出现了一些特殊的音变现象。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就石嘴山方言中的音变现象作一简单分析。(1)zh.ch.sh与u.ou.eng相拼变成z.c.s现象。(2)uan与n.l相拼时u的脱落。(3)ai与b.p.m相拼时的换位。  相似文献   
959.
山西娄烦方言之情态动词“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义类型、语义特征和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娄烦方言“敢”之种种特殊用法进行论述,认为娄烦方言之“敢”还可用来表示说话人对某一命题、某一状态或某一事件的主观确定性。作此种用法时,没有否定形式“不敢”和正反重叠式“敢不敢”。  相似文献   
9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