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教育与普及   3篇
理论与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透过维特式的爱情看维特之烦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18世纪法国名作家歌德的第一部成名作。这部书信体的爱情小说并不是一部普通的爱情小说,而是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启示着人生更深一层的境界与意义。  相似文献   
22.
歌德,西贝克和歌德的《颜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德、西贝克和歌德的《颜色论》杨建邺,李香莲歌德是人类思想史上把诗人、思想家和杰出的科学家这三者结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典范。──T.K.季米利亚捷夫十八到十九世纪,在自然科学即将发生重大突破的前夕,在德国出现了一位继达·芬奇(L.daVinci,1452...  相似文献   
23.
歌德非常珍视自己作为自然研究者的身份,并在自然科学的诸多领域留下了研究成果。研究者们如果受限于他的诗人身份,抑或辉格式地去评价他的自然成就,就无法恰当理解歌德自然科学的合理性及重要价值。歌德作为后来浪漫派的理论先驱,对林奈植物学的日益技术化及其导向的机械论、还原论自然观提出了批评。为此,歌德提出替代性的精致经验主义,用观察经验现象、构造科学现象、直观纯粹现象的三步骤研究自然。歌德的精致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映射出歌德式科学与牛顿式科学的深层甚至是根本性区别,即对物的规定和对自然的筹划之方式的差异。歌德的自然研究尤其是物理学等数理实验科学,多被同时代的科学家批评为“过时”“神秘”而遭拒绝;但就背后的形而上学和自然观来看,歌德的机体自然观更是“超前”而被后世所接受。  相似文献   
24.
根据书中的话:“不喜欢我的人没有权力评判我”,每个想对《恋爱中的男人》这本书作出评论的人都会自问:我有权力评判这本书吗?但是根据书中主人公歌德和乌尔莉克最喜欢做的颠倒名言的游戏,我们可以把这句话颠倒:有权力批判我的人是喜欢我的。那么,所有自认有权力批评的人,实际上是喜欢这本书的,无论他承认不承认。同时,瓦尔泽还认为感觉和思想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25.
歌德和席勒同是18世纪德国狂飙运动的主将和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被公认为德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有关文章和书信中谈论过这两位伟大的作家,其主要内容:一是用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精辟地论述了歌德世界观和创作的两重性;二是明确肯定席勒的早期创作《强盗》和《阴谋与爱情》的意义和价值,指出前者“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青年”,后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同时对“席勒式”的唯心主义的观念化的创作倾向进行了批评,提出了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两种不同的美学范式。  相似文献   
26.
赵萌 《世界博览》2012,(24):44-45
畅销文本背后的故事很多中国人都知道歌德、黑格尔和《格林童话》,但德国人又知道哪些中国人、哪些关于中国的作品呢?曾经询问过一位旅届德国的中国学者,如何知道德国出版界和读者对有关中国题材、作家的看法时,他说:"那你就去德国亚马逊吧,那里有你想要的答案!"打开亚马逊德国的网页,输入"China(中国)"一  相似文献   
27.
可敬的互敬     
歌德(1749-1832)去世5年以后(1837年),电报才被发明出来;电话的公开演示,更是44年以后(1876年)的事情。信函是歌德与席勒(1759-1805)主要的通信方式。席勒逝世20余年以后,歌德在1828-1829年出版了与席勒的通信集,共收入两人的信件1005封。歌德在致策尔特尔的信中说:"这是一份巨大的礼物。这不仅是给德国人的,我甚至可以说,是赠给所有人的。"透过这份珍贵的礼物,我们领略了两位文化名人互敬的心。  相似文献   
28.
歌德一方面主张艺术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艺术作品必然体现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理想。同时,歌德的艺术理论中还处处体现了二元对立的辩证精神。中国古典园林总是尽量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它们还被寄予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中国园林美学中所体现的诗化自然观与歌德的艺术理论存在深层次的相通,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9.
在中外文化史上有影响的人物,他们自身的行为往往与他们所倡导的文化精神存在着悖离的现象,言与行并不统一,思想与行为形成极大的反差,他 这种表现是其精神孤独与性格悲剧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30.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