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丛书文集   2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理论与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用醇提、石油醚萃取、柱层析分离、TLC跟踪、HPLC检查等方法 ,研究了湘西杜鹃花植物根中的甾醇类化合物 ,结果表明在湘西杜鹃花植物根中含有一定量的β 谷甾醇  相似文献   
22.
报道了贵州新分布杜鹃花属植物2种,即红棕杜鹃(Rhododendron rubiginosum Franch.)及毛柱红棕杜鹃(Rhododendron rubiginosum Franch.var.ptilostylum R.C.Fang);此外,简单阐述了新分布种的鉴别特征与地理分布信息,进一步丰富了贵州省杜鹃花属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区系。  相似文献   
23.
瓶插杜鹃花的保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升高和可溶性蛋白的下降均标志着切花的衰老,切花杜鹃950mg/L6-BA 200mg/L8-HQS 100mg/LCA 2%蔗糖)处理后,可以明显降低游离脯氨酸上升的幅度和延缓可溶性蛋白降解的速度,从而延缓切花衰老。  相似文献   
24.
以维生素C、3-O-烷基维生素C醚等衍生物和杜鹃花酸为原料制备了系列新型的维生素C衍生物AG1、AG2,探讨了溶剂、酶催化剂的种类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发现以NOVO 435为酶催化剂,在叔戊醇介质中进行反应时转化率相对较高.具体反应条件如下:酶催化剂NOVO 435加入量为8%、维生素C和杜鹃花酸摩尔比为1.1∶1、T...  相似文献   
25.
《中国西部科技》2008,7(16):83-83
昆明植物研究所近日,由昆明植物所张长芹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喜临门’、‘娇艳’、‘雪美人’杜鹃花新品种选育和繁育技术”通过了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组织的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26.
以庐山植物园栽培的常绿杜鹃组(Sect. Ponticum)4个亚组的5种杜鹃为材料,开展了亚组间的6个种间杂交试验,包括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 Fortunea)、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 Auriculata)、银叶杜鹃亚组(Subsect. Argyrophylla)和树形杜鹃亚组(Subsect. Arborea),以坐果率、种子千粒重、萌发率、绿苗率等为评价指标,分析探讨了其种间杂交的可育性及其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组亚组间的种间杂交坐果率为57.14%~88.89%,达到中、高级水平;2)杂交种子千粒重低于对应母本的自然结实种子,但仅井冈山杜鹃♀×皱叶杜鹃♂与母本间达到显著水平;3)杂交种子萌发率大多高于其母本自然结实的种子,表现出某种“超亲和”(super affinity)现象,但不同的亲本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4)部分杂交组合的绿苗率显著低于母本,表现出杂交衰退(hybrid weakness)现象;5)6个杂交组合可育性综合评价得分8~10分,均达到高育型水平.结果表明,常绿杜鹃组亚组间杂交具有高可育性.该结果为常绿杜鹃组杜鹃的杂交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7.
王敏 《科技潮》2010,(7):60-61
蓝莓(学名Blueberry),又称越桔、蓝梅、蓝浆果、蓝莓果等,杜鹃花科越桔属落叶或常绿灌木,是多年生的浆果类果树。蓝莓果实既可以鲜食,又可以加工成果汁、果酒、果酱等老少皆宜的多种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从加工果汁的果渣中,还可以提取优良的天然食品红色素“越桔红”。  相似文献   
28.
29.
杜鹃花重要害虫——杜鹃网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杜鹃网蝽与梨网蝽各自危害的寄主植物及形态区别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危害杜鹃的是杜鹃网蝽,而不是梨网蝽;杜鹃网蝽在寄主叶背危害,1年发生5代,6~7月虫口数量最多,危害最重;杜鹃网蝽的天敌有盲蝽、蓟马等;选择阿维菌素、啶虫脒和氟虫腈进行室内药效试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0.
锦绣杜鹃花抗菌、抗炎活性及其有效部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锦绣杜鹃花的抗菌及抗炎活性,并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其抗菌活性物质的提取效率.本实验采用了甲醇冷浸法、乙醇回流法和微波萃取法分别对锦绣杜鹃花的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采用微孔板稀释法测试提取物对多种阳性菌、阴性菌和耐药菌的抑制活性.基于其较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还采用RAW264.7细胞炎症模型评价了粗提物对炎症因子TNF-α的影响,并测定了各萃取物的总黄酮含量.此外,为了获取锦绣杜鹃花抗菌作用的有效部位,本实验将提取物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水萃取得到不同极性的萃取物组分,比较其抑菌活性.甲醇冷浸法获得的粗提物的抗菌活性最佳;各萃取组分中,乙酸乙酯萃取组分的抗菌效果最好,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6003的MIC值达到0.512mg/mL;提取物能明显抑制LPS诱导的炎症因子TNF-α的增加.本研究证实了锦绣杜鹃花具有较好的的抗菌抗炎活性,其抗菌作用的有效部位为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为锦绣杜鹃花在抗菌、抗炎药物和产品研究开发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