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5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9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将“李约瑟难题”置于李约瑟科学史思想与科学史研究工作的背景下加以分析,可以认识到它的真正内涵是下述三个问题:1)什么因素是造成中国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科学超越?2)什么因素促成了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科学的融合?;3)什么因素造成“融合”与“超越”之间的时间差?李约瑟着力解答了第1、第3两个问题,而忽视第2个问题,解答这一问题是“李约瑟难题”留下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2.
从数字的构造性入手,我们剖析了李约瑟难题,并通过论证指出:近代数字是中西结合的产物,中国在近代数字方面落后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及时地吸取他国之长  相似文献   
163.
1988年秋至1989年夏.作者参加了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火药史诗》部分的翻译工作.在翻译中查阅了每一条李约瑟博士引用的中文史料.发现了一些错误.有些错误是由于语言障碍,或是由于疏忽.这样一部巨著,出现一些错误是可以理解的.本文的目的是希望这部巨著在将来的修订中,更加完善.本文分三个部分:1. 史料的处理问题.2. 史料中所涉及的地名和战役问题.3. 语言问题和印刷错误.  相似文献   
164.
1944年7月陈立发表《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该文早于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最早论述(1944年10月)。竺可桢在1946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中引用了陈立文章的结论。许康于2000年年初函询陈立,请教其写作背景。陈立当即复函。2001年5月,陈立又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陈立的复函和相关自述,对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发生发展,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5.
李约瑟难题一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方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察异,探寻一事物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规定性;中国科学的显著特点是察同,探寻自然界万事万物共同具有的基本规律(气阴阳五行规律)。以察异为特点的科学是累积性的,并且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以察同为特点的科学则是相对静止的。东西方科学的不同特点是中国科学在早期比较发达,而西方科学却能后来居上的根本原因。传统技术以实践为基础,从实践经验中概括总结出技术。中国传统社会人口众多,生产规模庞大,是其技术发达的基本原因。近现代技术的发展,科学的指导作用日益明显。西方在科学上的领先地位,必然导致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6.
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1954年)出版之后,中国科学院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副院长竺可桢邀请并组织叶企孙、陈桢、谭其骧等学者对它进行了评介,科学院对李约瑟还进行了资助。中国学者对此卷既有高度的评价,也有具体的批评。中国科学院派遣代表团参加第八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又与李约瑟直接相关。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对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起到了促进作用。科学史学科在新中国诞生后迅速走上建制化之路,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特别提倡爱国主义的时代背景下,由于竺可桢等科学院领导的倡导和支持、李约瑟与苏联的积极影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7.
李约瑟难题”同时叩问了东西方文明,它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学术价值.“李约瑟难题”的答案对诊断“中国学习者悖论”也有所裨益.从哲学、社会制度、科技和教育4个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分离、长期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科技领域轻视理论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没落等是“李约瑟难题”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8.
正我们心底似乎一直有三大难题纠结着。一是"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1930年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二是"诺奖之痛",渴望中国的科技、文化与世界形成良性对接的国人一直被诺奖情结困扰。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中国大陆无缘?虽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零的突破,但这种困扰依然没能减轻。三是"钱学森之问",2005  相似文献   
169.
主持人语     
正陈晓平教授的论文《冯友兰与李约瑟问题》与黄欣荣教授的论文《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很值得一读。陈文探讨了闻名遐迩的李约瑟问题与冯友兰问题之间的关系以及冯友兰对问题的解答。指出李约瑟问题带来的问题是:很大程度上将作为近代科学的狭义科学与包括古代技术的广义科学混为一谈;而早于李约瑟问题提出的冯友兰问题,涉及更为深刻的问题:数学演绎和实验归纳的逻辑方法为什么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冯友兰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超越方法论层面,深入到"顺从自然"和"对抗自然"的基本人生取向。黄文探讨了大数据这一热点话题,认为大数据革命是一场影响巨大的科学技术革命,必将  相似文献   
170.
说明与致谢     
2006年8月26-29日,第四届中国科技典籍暨《崇祯历书》研究国际会议在内蒙古师范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由内蒙古师范大学科学史与科技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和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共同组织的,来自美国、荷兰、日本、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期发表的论文大多数是这次会议上交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