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篇
系统科学   1篇
教育与普及   15篇
理论与方法论   57篇
现状及发展   1篇
综合类   9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31.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期刊,本刊历来重视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和活动等方面的报导,以更好地为学界服务。本文简略地记述了2014年与中国科学技术史有关的事件,以中国大陆地区的学术活动、机构团体设立和变迁为主,辅以其他的相关信息,但是不包括研究成果1和学位论文2,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发展情况。欢迎同仁提供相关信息、报导等。  相似文献   
132.
对于东西方文明差异的根源问题,很多人都已经关注到,韦伯和李约瑟为此作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但都存在一定的偏颇与误区。通过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发现,两种文明差异的根源,在于古代哲学传统的思维路向不同,即东方哲学主要是沿着将事物抽象为具有统括意义的概念的路向发展,而西方哲学则主要是沿着将事物"提炼"为具有生发作用的"微粒"的路向发展,它们刚好是两个路向的极端。尽管两种文明都不可缺失,但在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3.
从中国科学院成立“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到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研究中心”的几十年中,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取向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从最初单纯的为科学辩护,为中国文化辩护,到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科技战略、科学文化等,向多元化取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4.
李约瑟赴华工作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英国国家档案馆收藏的外交部档案 ,整理出 1 942年英国外交部、情报部和文化委员会挑选李约瑟担任赴华专家的经过 ,分析他与英国皇家学会的关系 ,考证出有关李约瑟赴华工作身份的确切表述。认为 :李约瑟是英国政府挑选赴华担任战时情报和宣传工作的专家 ,非英国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 ,非英国皇家学会代表  相似文献   
135.
西方文化的科学精神一直是我们传统儒学文化所缺失的重要内容。李约瑟对王充怀疑主义论的极高评价和对我国儒学怀疑主义传统的客观分析,一方面肯定怀疑主义对中国自然科学思想萌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影响,另一方面提醒我们应该对这种科学批判精神进行更好的提炼和整合,更好地吸收融会中西方科学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36.
本文就目前学术界争论颇多的李约瑟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揭示了李约瑟问题的内涵;二、指出了我国学术界回答李约瑟问题的误区;三、确定了应有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37.
文章从文化环境与科技发展的关系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解析,文化及文化环境是顺应时代不断发展的,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在知识经济的潮流下提出了先进文化的概念,同时使我们认识到构建先进的文化环境对科技创新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8.
李约瑟的工作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贡献和意义的讨论作为出发点,进而在一些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目前国际上对中国科学史研究的背景下,对李约瑟的工作中的若干概念、假定与存在问题进行了科学编史学的分析,尝试发现一些国际上中国科学史研究在观念与方法上的新的动向,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初步总结。  相似文献   
139.
李约瑟的名字、婚姻、朋友、藏书、成就、勇气等,蕴含着浓浓的“中国情结”。“李约瑟难题”一直是中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这个难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0.
江晓原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通史》(五卷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总定价2980元。我讲'科学技术通史'课程,推荐教材为麦克莱伦第三的《世界科学技术通史》,原因有四:科学和技术并重、东西方兼顾、文明史观、生态视角。其原书名为《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World History),第二版中译本面世时,被冠以'通史'名头,居然大卖,也被许多院校列为科技通史课的教科书,'通史'之魅力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