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87篇
教育与普及   74篇
理论与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37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332篇
  2010年   301篇
  2009年   295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241篇
  2006年   163篇
  2005年   181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168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90篇
  2000年   112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91.
本文从玄远之美、绵密之美、简约之美、骈偶之美论述了王弼、何晏的玄学与正始文学的联系。  相似文献   
992.
通过梦与文学的关系、梦境与仙境的结合、梦与精神家园的回归等几方面的剖析来阐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神秘的梦境,可以看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正是以梦的方式在矛盾中寻求精神的解脱,寻求愿望的达成.  相似文献   
993.
新时期的“改革小说”正面响应了文学现代性的要求,反映了中华民族迫切现代化的呼唤。其发展经历了初期的物质现代化转向人内心现代性的追求;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逐渐深入的时候,改革小说却出现停顿。探索这段时间里它的变化,可以更好地为文学发展提供一个参考。现代性的复杂与多元,要求“改革小说”既要适应时代变化发展,又要时刻贴近人心,更多地关注于现代性过程中人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4.
中华民族共同体里少数民族文明跟汉族文明之间,存在着共生性、互化性和内在的有机性,共同构成一个互动互化的动力学的系统。中原文明领先发展,它所产生的凝聚力、辐射力,加上少数民族的“边缘的活力”这两种力量结合起来.使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把握这种“内聚外活”的文化力学结构,才能梳理出中华文明及其文学发展的内在脉络。  相似文献   
995.
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包含两种基本类型:女性书写和女性阅读.对女性书写的研究注重开掘女性写作特质,力图建立独立的女性审美价值体系;对女性阅读的研究则注重对父权制文化传统的消解和批判.前者体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文学立场,维护了它的独立性;后者拓宽了女性文学的研究视野,体现了它的敏锐性和前瞻性.  相似文献   
996.
桐城派在有清一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被誉为文坛正宗,影响长达二、三百年之久,但到后期已呈衰退之势,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文学自身变革的需求.正是在这一独特的历史语境下,曾国藩通过对桐城派的改造和革新,使其再度走向"中兴",并影响了清朝末期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997.
文学鉴赏文学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鉴赏与文学研究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对于文学问题的两种精神活动,二者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目标中各有自己的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要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合理安排各自的比重,不能顾此而失彼。  相似文献   
998.
杜甫不仅继承了“忠君”的传统爱国思想,而且以其完美的艺术和高尚的情怀突破了传统的爱国模式,继承发展了“忧国爱民”的思想,使爱国主义的内涵更加丰满,也把爱国主义诗歌推向了新的境界,而杜甫对个体存在和思想的超越是突破爱国传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9.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人手。”(朱光潜)诗是文学作品的最高样式,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艺术金字塔的顶端。诗歌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一首首充满情感、各具特色的诗歌,用心去理解、欣赏、品味,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得到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  相似文献   
1000.
黎士弘提出"用世读书"的治学观以批判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这种观点来源于他自己的经验总结,也来源于李世熊和魏礼等人的影响.这种观点不仅倡导了向唐宋古文学习的传统,而且对汀州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正"文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