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0篇
教育与普及   10篇
理论与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91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0 毫秒
761.
梦想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个人的毅力与其内心的冲突赋予了影片《立春》浓郁的悲剧色彩。该影片的人物与社会、人物与自我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悲剧美。影片主人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是渺小和无助的 在他人的目光中是变态和另类的 在自我的内心中是孤傲和矛盾的,这些关系的错综交织奠定了《立春》的悲剧美基础。  相似文献   
762.
在爱情悲喜剧《远离尘嚣》中,哈代从客观外在环境和主人公内在个性两个方面去刻画他们的悲剧故事。本文试图从决定小说悲剧色彩的两个主要决定因素进行判断,即贯穿《远离尘嚣》中的外部环境:客观因素和其中人物性格中存在的一些缺陷,来深层剖析《远离尘嚣》中的悲剧因素。  相似文献   
763.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悲剧,不只是社会悲剧,也是性行为和性心理悲剧。由于涓生对自身性心理认识不足,给受他启蒙并追随他的子君带来了灾难,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痛苦。可应用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来分析涓生和子君的性心理,进而明晰在这场悲剧中作为性行为原动力的"力比多"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64.
为了探讨<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的美学特色,依托中西美学理论就该小说中的悲剧美进行了分析.爱米丽的受难透出深深的悲怨之美;她的抗争给她的人生平添了一层悲壮之美;悲剧的原动力与社会根源给读者以悲悯之美;悲剧的精神超越却显露出悲喜之美.爱米丽的爱情悲剧美是一种韵味悠长的美.  相似文献   
765.
郁达夫的经历是伴随着孤单、寂寞、和颓唐情绪的一种艰苦挣扎,所以他创作时紧紧抓住这些情绪,加上他有生以来固有的忧郁和悲观,及在生活中因不满和困顿无限膨胀的忧郁和悲观,在小说中尽情宣泄"忧郁"、"悲苦"、"色情"、"感伤"、"自杀"、"孤独"等情绪,让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浓郁的悲剧氛围中苦苦挣扎,这形成了他的小说独具氛围的悲剧风格.  相似文献   
766.
繁漪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妇女形象。她美丽聪明、有学识;她具有雷雨般的性格,敢冲破一切桎梏;她热爱并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真情真性,不顾伦理追求爱情幸福。但是她的性格中有致命的缺陷——软弱、逃避现实、反抗不彻底。正是由于她极端矛盾而又复杂的性格,加之当时封建私有制的存在,造成了她最后毁灭了一切,也毁灭了自己的悲...  相似文献   
767.
关于杜十娘悲剧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根本原因应该是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李甲对杜十娘只是出于风流公子的狎玩,杜十娘对李甲却出于一腔真情,一场人格上不平等的貌似爱情的交往终于酿成一出人间悲剧。  相似文献   
768.
中西民族悲剧精神的特征差异表现在: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特征是获得永恒的伦理实体往往以牺牲个体为代价,追求的和谐只能在人的毁灭之后;而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特征追求一种高踞于一切之上又寓于一切之中的理想人格之道,是以对人的生命的热情为基础,追求的和谐是在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之中。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各民族悲剧精神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并都打上这个民族特有的宗教习俗等烙印。  相似文献   
769.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封建社会女性的缩影。作者对其有很强的的批判,又有深切的忧患和同情。本文通过研究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性,分析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70.
杜十娘是冯梦龙塑造的经受苦难和屈辱磨砺后觉醒的女性形象,为争得做人的权利、爱情的幸福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她的悲剧是男权社会和文化下女性物化命运的悲剧.同时也反映了冯梦龙"情教思想"的双重性,以及存在于作家脑海中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