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0篇
综合类   13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儒家尊德性的学习观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知识观不同,中国传统儒家把德性作为知识的主体,以德性为知识的根基。儒家基于这种知识观提出"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学习观,在学习目标、学习策略和方法上,明显体现出道德至上的价值倾向。儒家的这种学习观对纠正当代教育知性太过、德性不足的偏失以及理性谮妄下人的道德沉沦救赎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为当代学风建设和道德重建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2.
最近,普里查德提出了一种非常有说服力的知识理论,即反运气德性知识论。该理论主张知识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能力条件和反运气条件:前者指知识必须是认知能力的产物,后者指知识必须排除掉认知运气。普里查德认为这种理论更符合直觉地解释知识的本质和结构,而且还能够更好地解决知识的价值问题。然而,这个理论存在严重的问题,它夸大了运气在知识论中的作用,并且错误地使用了克雷格的概念谱系学。  相似文献   
83.
"忠恕"是重要的伦理学范畴,历来被当作为仁之方。20世纪前半期,康有为、蔡元培及冯友兰等以"推己及人"诠释忠恕,表现出对社会的同情与关爱。章太炎、胡适、梁启超及蒋维乔等以西方知识论为视角,大体上认为忠恕是归纳与演绎的科学方法。20世纪前半期对科学方法的推崇是以知识论诠释忠恕的时代背景,然而知识与伦理不可偏废,忠恕合知识与伦理,可作为现代社会寻求知识与伦理达到和谐状态的借鉴。  相似文献   
84.
体验是情感的体验。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所以,道德教育应以情感体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和主体间的理解中提升德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5.
诚信作为一种个体德性是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当代大学生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人际交往原则。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面临价值多元化、市场经济趋利化以及人际关系功利化等影响大学生保持诚信德性的不利因素。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德性,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就必须积极探求诚信德性的培育机制,从环境优化、体制完善、个人修养等三个层面来构建当代大学生诚信德性的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86.
"中庸"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儒家视域下的"中庸"是道,是富有情感色彩的道,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是取其中问的折中方法;儒学中的"中庸"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自如境界",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最终指向的是德性。  相似文献   
8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100-106
知识与运气的关系自柏拉图时代就被提起。但在当代西方知识论中,研究的重心却一直在知识的这一方,对运气的研究就没有那么深入和丰富。文章通过总结归纳学者们对运气的解释模型或观点,即重要性论题、缺乏控制力观点、概率性观点、模态解释和形而上学的解释,进行批判性考察。并借鉴其中的优点,发展出一个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4):104-108
人格尊严作为一个道德文化概念,尽管其定义始终处于争议之中,但努力方向几乎是一致的,都力求达成必要的共识理解,大卫·克希霍夫尔也不例外。他认识到了人格尊严内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立足存在意义、认知-情感、行为构成和社会构成四个维度建构了一个多维模型,从描述和规范两个方面搭建了人格尊严的理解框架,揭示了科学理性与人格尊严之间的微妙关系,但同时也遗留了一些道德实践难题,无法从根本上跨越科学理性与德性伦理的鸿沟。  相似文献   
89.
制度的善德体现为公平正义,公民的善德体现为对良好制度的践履,公正的社会制度和公民崇善、为善的德性是社会和人发展的必要条件。探讨社会制度与公民道德的现实关系,就是要在不断创造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追求一切事物包括人本身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0.
伊曼纽尔·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鼻祖,其写于1795年的《永久和平论》,为人类社会往何处去所作的哲学性规划,无论是对当下还是未来良序社会的构建与社会幸福感的提升依然散发出持久弥新的魅力.本质上说来,“永久和平”是康德哲学的“德性力量”的世俗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