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系统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与方法论   70篇
综合类   13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3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71.
由于教育者没有正确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道德教育中出现了"道德性"问题,导致我国道德教育的成效不高。从道德教育内容、手段以及目标方面对道德教育存在的"道德性"问题进行剖析,对以上几方面分别提出合情化、共情化、大众化的解决对策,对于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2.
汪苏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99-1601
个体的道德性养成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针对道德性概念的现代性理解与阐述却陷入了被大部分社会哲学家看作现代社会作为重要的社会哲学理论之一的物象化问题。据此,在道德教育中什么被创生,又有什么被埋没了呢?在此通过对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红林伸幸教授的学术论文《物象化理性与道德性问题》的研究,以期能为与"道德性""自律"相关的道德教育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73.
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论欧内斯特·索萨的德性知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的启发,索萨系统建构了德性知识论。通过将理智德性与认知视角引入知识论,德性知识论力图超越传统知识论的局限,合理把握人类认知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张力。索萨的德性知识论不仅在当代知识论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首创性和重要性,而且也为重新审视知识与德性的关系带来了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4.
工业化现代社会的大生产导致了大规模、细分工,冲击了古典社会手工作坊似的工作模式,也使得行当这种职业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了,从而使职业伦理日益从一种对劳动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的感召弱化为对劳动者个人的道德约束。从古典时代到现代社会,德性从公共领域走向私人领域,反映着古典德性的衰落,而今天所谓的职业伦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德性衰落在劳动领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5.
当前社会对于幸福问题的关注主要侧重于对幸福外在条件的改善与研究上,从而忽视了实践主体精神丰富的重要作用。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中,幸福不仅是人的实现活动以及对于生活的合理的长期规划,同时也是德性的不断生成活动。相比于“享乐主义”和“禁欲主义”倾向的幸福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具有更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6.
德育理论滞后于德育实践已是事实。理论滞后的原因在于移植西方社会学理论,以工业性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因此,德育学科建设重在还其教育学的本色,坚持农业性的教育观念,尊重受教育者,以“养”“育”为根本。  相似文献   
177.
178.
“格梯尔反例”对知识三元定义提出质疑,引发英美知识论家对知识定义提出不同的修正,从而形成不同的学派和新分支。最重要的成果是阿文·戈德曼的“因果知识说”和罗伯·诺齐克的“虚拟条件知识说”;主流学派是坚持传统的单纯从内在意识寻求为知识作确证辩护的内在主义和越出心灵的内在意识寻求从信念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获得根据的外在主义;新分支有语境主义、德性知识论和社会知识论等。各派观点显示出当代知识论不再一味寻求对知识作确证无疑的辩护,而是在各种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交流和反思中寻求对知识的真实理解。  相似文献   
179.
德性是中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核心伦理范畴,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文章系统阐述了麦金太尔的德性主义理论,揭示了德性的内涵、本质以及价值,在此基础上,为引导人们在当今社会“德性缺失”的情况下应当如何摆脱当前的道德困境提供了相关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0.
康德以"质"为入口,开始对美的分析,他把"无利害"作为审美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点,从而把这一愉悦与其它两种--由感官引起的快适和对完善性的追求所引起愉悦的善区别开来.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审美最终没有达到一种纯粹的审美,而是借助于一个美的理想,而这一理想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借助了道德性,即理性的人在进行审美判断时是以自己内心的一种理想理念为模式的,康德把它称为"示范性".但这一理念又不是概念的范式,而是人的一种共通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