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7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系统科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65篇 |
教育与普及 | 114篇 |
理论与方法论 | 19篇 |
现状及发展 | 4篇 |
综合类 | 6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19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16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50篇 |
2010年 | 64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59篇 |
2007年 | 67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长江中下游地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气温变化的标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标度特征广泛存在于气候系统中,是气候系统内部各组分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基于长江中下游59个气象站点近43年来的日均温资料,分析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采用多重分形消除趋势波动分析(MF—DFA)方法,研究其日均温序列、日均温增幅及增向序列的标度特征,并探讨其气温变化的多重分形特征.其中,增幅序列主要反映气候系统的非线性机制,增向序列则反映气候系统的线性机制.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目前正处于近40多年来气温最高的阶段.该地区的日均温序列、线性过程以及非线性过程均具有多尺度的标度行为,在不同尺度上具有不同的标度特征,并且3个序列都在10d左右存在一个交叉点.此外,长江中下游日均温变化具有自相似的多重分形特征,小波动的影响在日均温变化中占优势,这也是日均温序列具有长程相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2.
本文对青海湖流域1961-2010年近50年来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气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线性增温率最大达到0.40℃/10a;存在较为明显的4次增温期,特别是最近一次增温期,持续时间长,最大增幅达0.1℃/a.降水量虽然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但存在三次明显的增多期,最大降水量出现在1988-1989年间.在季节变化上,气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尤其以冬季和秋季增温趋势最明显;降水的季节增幅不明显,降水主要集中夏季,夏季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39.30mm,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近50年气温、降水变化特征表明青海湖流域目前正处于增温增湿阶段. 相似文献
173.
1、2005年果洛的气温、降水情况
2005年果洛各县的气温、降水情况呈现出气温整体偏高、降水整体偏多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4.
近45年北太平洋海表风速特征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来自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的1957年8月—2002年7月逐6 h的ERA-40海表10 m风场资料,统计分析了近45年期间北太平洋海表风场的月变化特征,以及多年平均海表风速的分布特征,为海洋水文保障、海洋工程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北太平洋的海表风场具有明显的月变化特征,10月至来年2月的风速整体高于其余月份。(2)从年平均风速来看,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为北太平洋年平均风速的明显大值中心,年平均风速基本在8 m/s以上;中纬度海域的年平均风速在6~7 m/s;15°N-20°N的东部海域存在一相对大值区,年平均风速在7 m/s以上;赤道西部海域的年平均风速较小,基本在4 m/s以内。 相似文献
175.
基于1955-2016年连续性订正的气温数据,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等趋势分析方法,Mann-Kendall、累积距平突变检验方法,Morlet小波分析及R/S分析对酉阳县近60年的气温指标进行了研究,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并进行预测及原因探析.研究显示:酉阳县气温在过去近60年里呈微弱上升趋势,升温率高于IPCC第五次报告中的近130年变暖率,为每10年上升0.13℃,并且在21世纪初期发生了增温突变;四季气温中,冬季各气温要素升高对年均温上升贡献最大,最低值为每10年上升0.171℃;酉阳县年均温演变过程中存在3类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各气温要素基本都存在6~9年的较强震荡周期,平均气温短期预测处于偏暖期;R/S分析表明年均气温Hurst指数为0.88,预示着酉阳县未来气温走势会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176.
根据2000-2005年广州、香港与澳门的月用电量数据及气温数据,以线性回归方式分离了三地的月均气象用电量,建立了气温-月均气象用电量关系模型.结果显示,三地的月均气象用电量平均比例分别为12.9%,17.1%和18.5%;三地月均温分别超过24.43、24.80和24.52℃时,气象用电量对月均温的变化比较敏感,两者的关系也较密切.三地的热季、过渡季与冷季月均温的1℃效应值与相关系数呈依次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7.
利用莫索湾垦区1959-2007年历年日平均气温、最高(低)气温、降水量等资料,分析该地区48年年际、年代际、四季及近10年的气候变化特征,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8.
根据近60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拟合、小波变换、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营口地区的气温变化。结果表明:近60年营口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为0.32℃/10a;四季平均气温上升速度存在差异,倾向率分别为0.42℃/10a、0.17℃/10a、0.23℃/10a、0.47℃/10a。年平均气温存在准2a、4a、6~7a和16a左右的显著变化周期,其中4a和16a左右周期振荡能量强大,时域中4a年际尺度变化表现在1980年以后,而16a年代际尺度振荡主要表现在1970年以前。显著偏暖年出现在1998年和2007 年,1976年为冷夏,2007年出现暖冬。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突变。预计未来一段时期营口地区气温变化依然保持增暖趋势,春季和冬季的增温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179.
门限回归模型预测粤中西部冬春气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门限自回归模型和混合门限回归模型对广东省中西部的冬春季平均气温做预测.选取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和太平洋海温场的分区分季节的多个气候背景场的前若干个主分量作为因子(共1792个),这些因子包含着气候背景场的主要信息,通过对预报量和预报因子群的相关筛选,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的因子建立混合门限非线性回归模型.并初步探讨了气候背景场对预报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门限回归模型优于门限自回归模型;前者能较好地拟合冬春气温序列,预报效果较理想.粤中西部冬季气温场与东北半球南部3-4月高度场第5个主模态相关最密切,当3-4月500 hPa高度场东亚大陆为低槽控制,日本海太平洋附近为高压脊,有利于当年冬季气温偏低;春季气温场则与北半球冬季500 hPa高度场第8个主模态相关密切,当冬季500 hPa高度场乌拉尔山附近地区为明显的阻塞高压形势,有利于次年春季气温偏低. 相似文献
180.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南部,地处黄土高原与西秦岭的交汇地带,海拔在1930--3941m之间,年降水量400—500mm,蒸发量1441.9m,年平均气温4.2—5.6℃无霜期127—141天,属温凉半干旱气候类型.≥0℃的积温2678℃≥5℃的积温2484.9℃,≥10℃的积温1939℃,光照资源充足,日照百分率为55%,土壤以黄绵土、黄麻土为主,多数地方土层深厚、质地疏松,多为中壤、 相似文献